十二校心理学基础考研真题答案复习重点笔记

11.心理学的研究包括那些环节?

答: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

从事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构想出一个明确而具体的问题。科学上研究的问题至少要探究两个或两个事项之间的关系,在没有获得研究结果之前,研究先要提出一种暂时性的或推测性的解答,这就是假设。对两个事项之间的关系的假设存在两种类型:

①因果关系假设,假设两个事项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一个事项对另一个因素有影响,一个事项的变化是另一个事项变化的原因;

②相关关系假设,假设两个事项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即两个事项倾向于一起变化。

(2)确定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多是人,有时也用动物。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通常被称为被试。心理学的研究常常试图根据对部分被试行为的研究结果,推论解释与被试同类的全体对象的同样的行为。

(3)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被试,但真正关注的是被试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变化。心理学的研究就是要探究心理变量之间或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

①心理学所研究的变量是各种各样的。按变量本身的性质划分有三种:

a.刺激变量,指能够引起被试反应的刺激的种类、特征或强度,如教学方法的类型、时间长短等;

b.属性变量,指被试自身的特征,如性别、年龄、身体状况、智力水平、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等;

c.反应变量,指被试由刺激引起或影响所致的行为变化的种类、特征或强度,如学习成绩等。

②按变量之间的关系划分主要有两种:

a.自变量,指假定为原因的变量,如果要探究发现教学法是否能够提高学习成绩,那么,教学方法的类型就是自变量;

b.因变量,指假定为结果的、因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变量,如因教学方法的不同而产生变化的学习成绩。

c.还有一种变量,介于原因和结果之间起间接作用,而本身又不外显出来,这种变量称为中介变量。

(4)选择研究方法

当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并界定了变量之后,研究者就要根据所研究问题的特点和所提假设的类型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

(5)解释结果并做出推论

研究者通过某种研究方法获得研究结果后,要对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根据严格的统计原理,看看结果是否验证了假设,并作出解释。当研究者根据样本研究结果推论总体时更要谨慎。

12.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被试、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样本、抽样、相关关系、因果关系、实验组以及控制组?

答:(1)被试是指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如人或动物。

(2)自变量是指假定为原因的变量,如果要探究发现教学法是否能够提高学习成绩,那么教学方法的类型就是自变量。

(3)因变量是指假定为结果的、因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变量,如因教学方法的不同而产生变化的学习成绩。

(4)无关变量是指与实验条件无关的变量。

(5)样本是指从总体中为了一定的研究目的,按照一定的原则,选出来的有代表性的少数被试。

(6)抽样是指如何从总体中抽取出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的过程。

(7)相关关系是指两个事项之间存在的倾向于一起变化的趋势。

(8)因果关系是指一个事项对另一个因素影响,是一种前后相继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其中一个事项的变化是另一个事项变化的原因。

(9)实验组是指需要控制其变化的被试组。

(10)控制组是指不需要控制其变化的被试组。

13.简要说说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与实验法的基本方法及其优缺点。

答:四种研究方法阐述如下:

(1)观察法

①概念:研究被试各种行为的最直接的方法是顺着可观察的活动来追踪和记录其现象和变化。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观察法还可根据观察者的身份分为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a.在参与观察中,观察者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作为被观察者的一员,将所见所闻随时加以观察记录,这种观察通常可用于对成年人社会活动(如投票行为)的研究。

b.在非参与观察中,观察者以旁观者的身份随时观察并记录其所见所闻,这种观察通常被用于对儿童、动物的研究。

②评价:

a.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

b.缺点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解释其原因是什么。

(2)调查法

①概念: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调查法可采用两种不同方式进行:

a.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这种调查是调查者事先拟好问卷,由被调查者在问卷上回答问题,发放问卷的方式可以是邮寄,也可以是集体发放或个人发放,因此可以同时调查很多人。

b.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这种调查是调查者对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的提问,然后随时记录被调查者的回答或反应。

②评价:

a.优点是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并且效率高,故而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研究中。

b.缺点是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3)个案研究法

①个案研究法(casestudy)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收集的资料通常包括个人的背景资料、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特征等。

②评价:

a.个案研究法的优点是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

b.其缺点是所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此外,个案研究的结论不能简单地推广到其他个人或团体,但在经过多次同类性质的个案研究之后,可为研究者设计实验研究假设时提供参考。

(4)实验法

①概念: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相关概念

a.自变量: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即自变量,或称实验变量.

b.因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即因变量。

c.无关变量:实验需要在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其目的在于排除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

②实验法可分为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a.现场实验是在学校或工厂等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现场实验的优点是把心理学研究与平时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研究的问题来自现实,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其缺点是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影响,不容易严密控制实验条件。

b.实验室实验是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一定仪器所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的最大优点是,对无关变量进行了严格控制,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作了精确测定,精确度高。其主要缺点是研究情境是人为的,脱离实际情境,难以将结论推广到日常生活中去。

第2章 脑与心理

1.分析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颉颃作用。

答: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颉颃作用主要有:

(1)概念:植物性神经的交感神经系统从脊髓的全部胸髓和上三节腰髓的灰质侧角内发出。它借助短短的交通支(节前纤维)和脊髓两侧的交感干联系,然后由交感干神经节发出节后纤维,以支配胸腹部的脏器和血管的活动。副交感神经系统发自中脑、桥脑、延脑及脊髓的骶部。它的节前纤维在副交感神经节中交换神经元,然后由此发出节后纤维,至平滑肌。心肌和腺体。副交感神经节一般位于脏器附近或脏器壁内。

(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机能上具有拮抗性质。一般讲,人们把交感神经看成机体应付紧急情况的机构。当人们挣扎、搏斗、恐惧或愤怒时,交感神经马上发生作用,它加速心脏的跳动;下令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使肌肉得以利用;暂时减缓或停止消化器官的活动,从而动员全身力量以应付危急。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则相反,它起着平衡作用,抑制体内各器官的过度兴奋,使它们获得必要的休息。

2.试分析脑的进化过程。

答:脑的进化过程大体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1)神经系统的发生

当地球上最早出现生命现象时,单细胞构成的生命个体并不具有脑,它们的各种机能的协调主要由细胞核来完成。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是原生动物,它们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而是由一个细胞执行着各种机能。由单细胞动物进化到多细胞动物后,为了协调生物体的各种机能,出现了专门传递信息、协调机能的细胞结构,即神经元细胞,有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各部分的神经系统。

(2)神经系统的进化

神经系统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从腔肠动物到扇形动物,而后到环节动物最后到昆虫的过程,当动物进化到环节动物如蚯蚓时,神经细胞开始聚集在一起形成许多小团,称为神经节。从环节动物进化到节肢动物,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比如昆虫,它们的神经细胞更趋集中,在头部、胸部和腹部共形成了三个大的神经节。

(3)脑的出现

低等脊椎动物——鱼类的神经组织位于体内的背侧,这种背式神经系统使动物的身体结构更复杂,为神经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低等脊椎动物到哺乳动物后,哺乳动物的大脑新皮层继续发展,其面积大大超过了大脑的面积,以至于折叠起来,形成大脑的沟回结构,大脑皮层成为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使得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哺乳动物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了灵长类动物。它们的神经系统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连大脑的外形、细微结构及其机能也已经接近人脑了。

3.脑与情绪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脑与情绪的存在以下关系

(1)脑与人的七情六欲

人的大脑调控着人的情绪活动,强烈的情绪活动对身体会起制约作用,使大脑处于空白状态,甚至还会引起大脑的死亡。在极端情绪状态下,人们会出现“大脑空白”的现象,就是情绪对脑反作用的一种表现。“大脑空白”就是在短促、强烈的情绪状态下脑活动受到抑制引起的思维停滞、精神衰竭现象。

(2)快乐中枢与痛苦中枢

研究者认为在老鼠的下丘脑存在“快乐中枢”,并且用同样的方法还找到了“痛苦中枢”。关于情绪中枢的著名研究还有如下几项:

①学者赫斯采用电极刺激猫的下丘脑的某一区域时,意外地发现猫表现出典型的假怒反应:弓腰、咆哮、嘶叫、张牙舞爪,然而并没有具体的目标对象。

②另一位研究者德尔加多将一个电极插在一头特别易怒、好斗的公牛的下丘脑中,当被激怒的公牛拼命向他冲过来时,他从容不迫地接通电极,公牛立刻变得出乎意料的驯服,并停止了冲撞。

③中国学者朱鹤年等从20世纪30年代起在实验研究中发现了与动物吼叫有关的脑中枢,即刺激中脑被盖某部位时引起猫的怒叫反应,同时出现伸爪、竖毛、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情绪反应。并发现,不仅刺激清醒状态的猫有怒叫表现,而且刺激深度麻醉动物的中脑特定部位也会引起叫声,从而确定有“怒叫中枢”。

4.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开发大脑潜能?

答: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挖掘大脑潜力

(1)敞开心灵的大门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充分利用大脑的最可怕障碍也许莫过于通常所说的“心理封闭”。开发大脑潜能需要培养创新精神,鼓励人们大胆求异、质疑探索;需要培养表象想象能力和创造想象力,鼓励人们尝试新方法、解决新问题;需要培养创造动机和人格,鼓励人们养成思考、猜测、坚毅、好奇、冒险、挑战、自信等创造品质和个性。

(2)让心灵沐浴爱的阳光

临床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安全、爱以及尊重得到满足时,机体的潜能就会更好地发挥:感觉更灵敏,智能开发更充分,思维更敏捷,大脑更灵活。因此,缺乏爱也是一种病,它使人们被孤独和恐惧所包围,不能有良好的心境去开发自己的潜能。脑功能开发的含义在于创造心身健康的良好环境,形成美好情操,促进情感活动对认知过程的激励作用。

(3)让学习为大脑持续充电,使大脑不断获得有益的刺激

脑高级功能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现象提示教育工作者应在适宜的时间提供适宜的教育。抓住儿童脑功能发展与教育的最佳期,适时地丰富刺激、优化教育环境是十分必要的。相反,不良的环境刺激可能阻碍儿童脑高级功能的发展。人脑中无意识活动的容量是无限的,而意识活动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脑功能开发的科学内涵是开发无意识心理过程,多接触新事物、获取新知识、见识新经验、增加新阅历,提高无意识过程的蕴藏量,丰富无意识功能模块的神经效率。

(4)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开发大脑潜能

研究表明,肢体运动、音乐、绘画、书法、计算机操作、珠算和我国特有的汉语资源等,对个体脑高级功能的开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求学期间和日常生活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活动,是很有益处的。此外,还可以利用特制的仪器或装置来诱发人脑的电波,使之产生α波。这样,可以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对学习的内容感到轻松容易,并会在学习时产生灵感,对学习内容产生顿悟,提高学习效率。

第3章 行为动力

1.什么是需要?需要有哪些分类?需要有哪些主要学说?其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答:(1)定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需要的种类

①人类的需要按照需要起源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

a.生物需要。生物需要是指保持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生物需要又称为生理性需要、原发性需要,这种需要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

b.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除了生物需要外,人还需要劳动、交往、求知、获得成就、做出奉献等,这些都是社会需要。社会要求为个体或群体所必须时,社会要求就内化为个体或群体的社会需要。

②人类的需要按照所指向的对象不同,可以划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a.物质需要是指对维持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需要。

b.精神需要就是个体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它包括对交往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创造的需要等。

(3)需要有以下的学说:

①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以他对人类需要的理解为依据的。他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需要;另一类是成长性需要,这类需要不受本能所支配,不受人的直接欲望所左右,以发挥自我潜能为动力,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默里的需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默瑞把需要看作个性的中心概念,并用来说明个性的动力结构规律。默里把需要定义为:用以代表脑区力量的构造物,这种力量引起一系列行为的反应,使原有的紧张情绪解除,具有定向目的性。默里对人类的需要提出了多种分类。他指出,最方便的是把需要划分为两类:

a.基本需要。又称身体能量需要,它涉及生理的满足,如对空气、水、食物、性等的需要。

b.次级需要。又称心理能量的需要,它涉及精神或情绪的满足,如对成就、交往等需要。

③勒温的需要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假定个人与环境之间有一定的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平稳状态遭到破坏,就会引起一种紧张(需要或动机),这种紧张状态就会导致力图恢复平衡的移动。需要是行为的动力,需要引起活动,以期使需要得到满足。

在需要分类方面,勒温把需要分为两种:需要和准需要。需要是指客观的生理需要;准需要是指在心理环境中对心理事件起实际影响的需要。

④奥德费的ERG理论

奥德费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间将需要划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去三种需要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简称ERG理论。

⑤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根据不同需要的满足对人的情感效应不同这一标志,把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需要,如不满足会引起不满意,但满足也只能避免不满意。第二类需要,如不满足只会没有满意感,但满足则可令人满意,从而产生激励作用。

⑥麦克兰德的需要理论

麦克兰德利用默瑞的主体统觉测验及其他工具研究发现,在人的生理需要满足之后会出现三种心理需要: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交往需要。在不同的人身上,三中需要的排列层次及重要性是不同的。

⑦弗洛姆的需要理论

弗洛姆从人与自然、他人的关系中探讨人的需要,认为人的基本需要除了生理需要外,还有五种需要: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认同的需要以及定向的需要。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答:(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将人类多种多样的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的层次:

①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

②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是指希求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

⑤求知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又称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⑥审美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是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⑦自我实现的需要

即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但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却是因人而异的。

(2)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简要评价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迄今为止是心理学界最为推崇的需要理论。

①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因此它具有普遍性。他的理论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不同的人来说,各种需要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一些人需要不断证实自己是受人喜爱和赞赏的,而有的人则对生理上的舒适和安全有更强烈的需求。同样,在不同的情况下,同一个人也会有不同的需要,

b.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

c.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②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a.马斯洛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去看待人性,将人的社会性需要也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将人类的一切需要都看成是由潜能决定的,因此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b.马斯洛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因为在某些特定的背景中,即使低层次的需要没有获得基本的满足也可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c.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的许多概念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3.什么是动机?动机有哪些分类?

答:(1)概念:

动机是指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来讲,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人的行为具有激发、指向、维持和调节功能。

(2)动机可以分为:

①从动机起源的角度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或原发性、原始性、生物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或心理性、习得性、继发性动机);

a.生理性动机又称原发性动机、原始性动机、生物性动机,它是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饥饿、渴、睡眠、空气、性、躲避危险等动机。

b.社会性动机又称继发性动机、习得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社会性动机的内容十分丰富,如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和交往动机均属于社会性动机。

②根据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动机可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暂时的、具体的

动机。

a.长远的、概括的动机来自对活动意义的深刻认识,持续作用的时间长,比较稳定,影响的范围也广;

b.暂时的、具体的动机常由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持续的时间短,常常受个人的情绪影响,不够稳定。

③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动机可分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a.高尚动机能持久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促使他为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b.低级动机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利益,不利于社会发展。

④根据动机对活动作用的大小,动机可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a.主导动机通常对活动具有决定作用;

b.辅助动机则起加强主导动机,坚持主导动机所指引的方向的作用。

④根据动机的意识性,动机可分为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有一些动机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但能影响人的活动。定势就是这样一种潜意识动机。在人类动机体系中,意识动机起着主导作用。

4.什么是生理性动机?

答:生理性动机又称原发性动机、原始性动机、生物性动机,它是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饥饿、渴、睡眠、空气、性、躲避危险等动机。具体如下:

(1)饥饿:饥饿是一种强大的动机,是由体内缺乏食物或营养引起的一种生理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紧张不安,甚至是折磨和痛苦,从而形成个体内在的紧张压力,并使个体产生求食活动。体内缺乏食物或营养是引起饥饿的基本原因。此外,外在刺激也可以影响饥饿感和进食行为,即使在没有生理需要时,食物的气味或视觉刺激也可以引起饥饿感。对人类来讲习惯和社会风俗也会影响饥饿感和进食行为。

(2)渴

渴是由于体内水分不足而引起的一种生理不平衡状态。它能推动有机体产生找水的活动。渴是具有比饥饿更强的驱动力。人们可以几天不吃食物,但是几天没有水就难以存活。

(3)性

性是人与动物共有的一种强有力的动机或内驱力。性对种族的生存是必须的。性驱力虽然在儿童身上就有某种表现,但强烈的性驱力只发生在性成熟的机体上。

(4)睡眠

睡眠是由睡眠需要引起的动机即睡眠动机或睡眠驱力。睡眠驱力是一种按节律生物钟安排出现的动机,对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具有重要作用。睡眠对人的心理活动有重要影响,如果一个人的睡眠被剥夺,那么,只需几天时间,人就不能忍受,以致出现精神错乱。

5.什么是社会性动机?

答:社会性动机又称继发性动机、习得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社会性动机的内容十分丰富,如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和交往动机均属于社会性动机。具体如下:

(1)兴趣

兴趣是在探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可以使人产生巨大的积极性,获得某种肯定的情绪体验。在学习和工作中,一旦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刻苦钻研、废寝忘食。当兴趣不是指向认识的对象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这种动机叫爱好。兴趣与爱好是和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联系在一起的。

(2)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是指人们具有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动机。权力动机强者,常常表现为主动参与社会事业,并试图在其中起到支配和领导作用;权力动机弱者虽然也能参与社会事业,但主动性不强,也缺乏在群体中起支配、领导作用的欲望。

(3)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是在交往需要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性动机。交往需要表现为每个人都有团体归属感,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友谊、合作与奖赏。这种需要促使人们结交朋友,寻找支持,参加群体活动,因而形成交往动机。当交往动机能够正常实现时,人们就会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增添生活的勇气;反之,当交往动机受到阻碍或剥夺时,人们就会感到孤独、寂寞,甚至焦虑和痛苦。

此外,动机从动机对象的性质可以分为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从动机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可以分为近景性动机(或暂短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或长远性动机);从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可分为无意识动机和有意识动机;从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小可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

6.强化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在教学中应如何利用该理论激发学生的动机?

答:(1)强化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联结主义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S)—反应(R)构成的,换言之联结主义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

②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到了强化。强化指凡是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联结主义试图用强化来说明行为的引起与增强。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行为倾向之所以发生,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当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强化,就可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按照这种观点,人类做出任何良好的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报偿。

③强化既可以是外部强化,也可以是内部强化。前者是由外部或他人施予给行为者的强化,后者是自我强化,即行为者在活动中获得了成功而增强成功感与自信心,从而增加了行为动机。无论是外部强化还是内部强化都有着正强化与负强化之分,并与惩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应用:在活动中,采用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是激发动机不可缺少的手段。一般说来,正强化和负强化都起着增强学习动机的作用,如对取得优异成绩进行适当的表扬与奖励属于正强化,而取消讨厌的频繁考试等便是负强化。惩罚一般起着削弱动机的作用,但有时也会使人在失败中重新振作起来。

7.成就动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成就动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在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答:(1)代表人物:成就动机的概念是在默瑞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40、50年代,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接受默瑞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成就动机理论。

(2)主要观点:

①默瑞认为,人格的中心由一系列需要构成,其中之一即成就需要,这一需要使人表现出:追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别人。

②麦克兰德等人于1953年合著了《成就动机》一书,介绍了他们20世纪40年代末用主题统觉测验来测量成就动机,并对默瑞提出的“成就需要”进行了实验研究。麦克兰德发现,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风险的开创性工作,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任务或职业。

③阿特金森于1963年将麦克兰德的理论作了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成就动机模型。他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其关系可用下述公式表示:

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

a.动机水平是一个人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倾向;期望是某人对某一课题是否成功的主观概率;诱因是成功时得到的满足感。

b.在此基础上,阿特金森又进一步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在力求成功者的动机成分中力求成功的成分多于避免失败的成分;在避免失败者的动机成分中避免失败的成分多于力求成功的成分。


关键词:心理学基础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