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 医学心理学考研真题复习笔记资料
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一、医学心理学概述
(一)医学心理学的概念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学科交叉性
(1)医学心理学与基础医学具有密切的联系,人类心理与行为具有神经生物学基础。
(2)医学心理学与临床医学各科在理论知识及研究应用领域存在很多学科交叉。
(3)医学心理学与康复医学存在广泛的联系。
2.基础学科的性质
医学心理学揭示了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及社会学基础,提出了心身相关的辩证观点及科学方法,从而加深了人们对健康和疾病规律的认识。
3.应用学科
作为应用学科,医学心理学将心理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结合医学的实践,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各个部门。它是临床医学各个专业普遍应用的防治工作的辅助手段。
(三)医学模式与医学心理学
1.医学模式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起源于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对于许多生命的本质问题尚不能解决。因此,常将疾病看成是神灵处罚或魔鬼作祟而致,在疾病的治疗手段上则主要采用祈祷神灵或驱鬼避邪的方法。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这一时期的医学模式强调心身统一、人与环境的统一。由于当时受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的限制,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及关于健康和疾病的观点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3)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以心身二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哲学思想为主导,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使人们能够在不同的生物学水平上解释疾病的原因,使大多数疾病的病因得以明确,治疗方法也在逐步完善,人类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生物医学以系统论为概念框架,以心身一元论为基本指导思想,既要考虑病人的生物学因素,又要考虑病人的心理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重视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2.医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意义在于:
(1)强调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在更高水平上的整合;
(2)促进了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面认识和医学的全面发展;
(3)促进了疾病治疗与预防的统一;
(4)强调人的整体;
(5)促进了卫生观念的转变。
二、医学心理学发展历史
(一)医学心理学思想的起源
1.中国医学心理学思想的起源
(1)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况用“形具而神生”比较科学地概括了心身关系的认识问题。虽然当时人们并不理解脑是心理的主宰,但已能看出神依赖于形,形是神的物质本体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形神观。
(2)在第5世纪的范缜提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的说法,基本上科学地解决了西方心理学思想界这难题。
(3)我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也对心身关系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有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体现了我国医学心理学思想的形神统一的观点。
2.古希腊医学心理学思想的起源
(1)柏拉图持精神与物质的二元论观点,而亚里士多德坚持一元论。
(2)希波克拉底提出的疾病的体液学说中,认为四种体液的不同组合可影响人的心理,这是西方朴素唯物主义医学思想的代表。
3.古罗马医学心理学思想的起源
古罗马医生Galen主张心身分离。他认为疾病能定位于身体特殊部位上。这一观点被许多人所接受,于是医学上又出现了心身分离的观点。这种观点属于机械唯物论、还原论的医学心理观。
(二)医学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1.西方医学心理学的形成过程
(1)医学心理学的开端
①l852年德国的洛采首先出版了以《医学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②其后,冯特也出版了《医学心理学手册》及《心理生理学》著作,探讨了用实验方法研究医学临床过程的心理学问题。
③美国的魏特曼于1896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开设了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所,并在1907年提出了“临床心理学”的概念,在其所在的大学开设了临床心理学课程。
(2)医学心理学专业雏形的形成
①l908年在美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协会。
②1911年美国心理学协会就心理学与医学的关系举办了研讨会,会上很多学者认为,医学生的训练应包括心理学知识。
③l917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协会成立,并在美国心理学会增设了临床心理学分会和心理咨询学分会。德国临床心理学工作的人主要研究病理心理、心理治疗、行为矫正、智力落后等。
(3)医学心理学的深入发展
①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及其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医学心理学的发展。
②“行为医学研究组”的成立、健康心理学的诞生使医学心理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
③计算机技术、信息论、控制论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也有力地推动了本学科的深入发展。
2.我国医学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我国医学心理学的形成
①1936年在南京成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②解放战争时期,一些医学心理学工作者在医学院、精神病院和儿童福利机构从事心理卫生、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工作。
(2)我国医学心理学的发展
①20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心理学家与医学工作者协作,创立了神经衰弱的综合快速治疗的学说和方法,后来扩大到精神分裂症等慢性疾病的治疗上;嗣后,又开展了地方性克汀病患者的心理调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分析法——认知领悟心理疗法,等等。
②20世纪70年代在北京举行了医学心理学学术座谈会,并在天津市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三届年会上,成立了全国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标志着中国的医学心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③1985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
④1979年,北京医学院组建了医学心理学教研室。此后,全国许多医学院校也相继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
⑤l983年在安徽召开了第一届医学心理学教学座谈会,并正式成立了医学院校医学心理学教学研究协作组,同时创办了《医学心理学教学通讯》。
⑥l997年在哈尔滨会议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心理学教育分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医学心理学教育工作开始了新的一页。
(三)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1.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1)学科范围进一步扩大。
(2)进一步向多学科融合。
(3)进一步运用当代科学成果。
2.医学心理学面临的严峻挑战:
(1)基础理论发展远远滞后于实际需要。
(2)研究方法不够成熟。
(3)学科范围仍需进一步界定。
三、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一)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1.医学心理学的任务是:
(1)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化中的作用;
(2)研究疾病过程带来的心理行为变化及干预措施;
(3)研究人的心理与生理、精神与躯体相互作用的机制;
(4)研究不同的人格素质在健康和疾病及其转化中的作用;
(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医学的各个方面;
(6)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影响。
2.医学生学习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目的在于:
(1)加强对人的整体性的认识;
(2)学会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
(3)改善医患关系;
(4)掌握适应和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
(二)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研究领域
1.理论支柱学科
在理论方面,医学心理学以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作为两大支柱学科。
(1)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与生理的相互关系;
(2)社会心理学研究心理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它包括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化问题,个体间的心理作用和行为的影响,也探讨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的心理和行为相互作用。
2.实际应用的关联学科
与医学心理学交叉关联的学科有神经心理学、心身医学、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护理心理学、药物心理学、行为医学。
四、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变量与控制
1.自变量与因变量
(1)自变量是由研究人员掌握,在性质和数量上可以变化,可以操作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2)因变量是一个反应变量或输出变量。它是被观察和被测量的以决定自变量效果的因素,是被刺激或被环境因素作用的机体发生行为变化的方面。
2.调节变量
调节变量是影响自变量在因变量上效应的因素。在研究工作中确定调节变量的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影响。
3.中介变量
中介变量是指不易被观察到的,也不易被操作和测量的不具体因素。但它影响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潜在的变量。
4.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是指那些与研究目的无关,但影响研究结果需要控制的变量。
(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1.定性研究
(1)定性研究中收集资料的主要方式是参与观察、无结构访问和个人生活史调查。
(2)定性研究注重现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重视现象的变化过程。
(3)定性研究常应用归纳推理的描述性分析,对人的心理行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特征、隐喻和象征等进行深入的描述和理解。
2.定量研究
(1)间接定量研究
①使用问卷和量表对心理程度差别进行复合测量,使心理行为现象的量化得以发展。
②在创建或使用间接定量的问卷和量表时,首先要考虑其有效性、可靠性和敏感性。另外,应当慎重地解释测量结果,要结合定性的描述分析来正确地下结论。
(2)直接定量研究
医学心理学研究中往往涉及许多心理物理学和心理生理学指标的定量分析。有的情况下,人们为了便于事物之间的比较,也常把一些定量数据进行等比或比例定量。
(三)医学心理学的技术方法
1.观察法
(1)主观观察法与客观观察法
①主观观察法是个人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观察和分析。
②客观观察法是研究者对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
(2)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
①自然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
②控制观察法是在预先设置的某种情境下进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观察,这样能较快地、集中地取得观察资料。
(3)临床观察法
是通过医学临床的观察记录来获取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实验法
(1)实验技术
①心理物理实验技术
心理物理实验是费希纳创建的,是用于研究和解释物理刺激和心理感知觉之间关系及检测的方法。古典心理物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三种:
a.极限法或最小变化法;
b.恒定刺激法;
c.调整法和平均误差法。
②信号检测技术
信号检测论研究的对象是信息传输系统中信号的接收部分。在方法上是将掺在噪声中的信号从噪声环境中鉴别并提取出来。
③现代心理实验技术
将计算机作为一门技术广泛地在本学科领域的实验中加以应用必然成为医学心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任务。
(2)实验方式
①实验室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借助于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无关变量的情况下进行的。
②现场实验
现场实验是在工作、学习或各种社会生活情境中,尽量使现场条件单一化,适当地对研究对象的某些变量进行操作,观察其有关的反应变量,以分析研究其中规律的实验方式。
③临床实验
3.调查法
(1)调查法的主要特征
①调查要求从某一总体中抽取一定规模的随机样本,这种随机抽取的、有相当规模的样本特征是其它研究方式所不具有的。
②资料收集是通过特定的问卷或调查表方式,或具有精心设计的、系统的和程序化的访问方式获取,也包括心理生理指标的测量记录。
③调查获得的信息资料是庞大的,且必须在计算机的辅助下根据调查设计的要求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才能得出研究结论。
(2)抽样
①抽样调查就是要用部分来估计全部,用有代表性的样本来估计总体情况。
②随机抽样的方法有多种,如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等。
③抽样调查时要注意样本量的大小,过大会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过小则会缺乏代表性。
(3)资料收集
①问卷法:是指调查者将事先设计好的调查表或问卷发放给或邮寄给调查对象,由其自行阅读操作要求并填写问卷,然后再由调查者回收并对其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②访谈法:选择和培训一组调查员,由他们按照调查的设计要求与被调查者进行晤谈或访问,并按同一标准记录访问时被调查者的各种回答内容。
③测验法:指使用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的心理测验收集被试心理和行为资料的方法。
4.个案研究法
是由训练有素的研究者实施,依据被试者的历史记录、晤谈资料、测验或实验所得到的观察结果,构成一个系统的个人传记。
1.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方法称为( )。
A.实验法
B.相关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答案】A
2.个案法的主要作用是( )。
A.用于了解和帮助有心理问题或障碍的病人
B.考察两个变量是否有联系
C.评定个体的能力、态度、性格、成就和情绪状态
D.可收集病人的自我报告资料和直接观察
【答案】A
3.使个体与外界保持相对和谐的主要因素为( )。
A.心身统一
B.社会对个体的影响
C.认知与自我评价
D.主动适应与调节
【答案】D
4.由现在看过去,将现在同过去联系起来的研究方法属于( )。
A.横断研究
B.纵向研究
C.回顾研究
D.前瞻研究
【答案】C
5.首先提出“心理测验”这一术语的是( )。
A.魏特曼
B.皮尔斯
C.霍尔
D.卡特尔
【答案】D
6.借助于会见和问卷或各种调节表了解一组人的态度、意见和行为的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实验法
【答案】B
二、名词解释
1.横断研究
答:横断研究通常选取几组在某些方面匹配的受试者在同一时间内进行观察和评定,或者进行不同的处理及治疗,以比较其后果、效果和副作用。
2.前瞻研究
答:前瞻研究是由现在开始追访未来,其目的是预见。
三、简答题
1.简述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按研究涉及的时间可分为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前瞻研究和回顾研究。按研究涉及的手段可以分为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相关法、实验法。
第2章 心理学基础
2.1 复习笔记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现象
1.心理现象的结构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亦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①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②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人在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中,对它总持有一定的态度并产生喜怒哀乐等体验的心理活动。
③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是指人们为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一定的动机,自觉地确定目标,力求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
(2)人格(个性)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①意识倾向性。意识倾向性包括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如能力、气质、性格。
③自我意识系统。自我意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3)心理过程和人格的关系
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
①心理过程是从心理现象的组成来看,它有发生、变化的过程并具有共性规律。
②人格则从心理现象在个体的表现来分析,它较稳定地、经常地表现出有别于他人的特征,并具有差异性规律。
③对它们的分析研究是为了深入了解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将它们结合起来考察,则为了掌握人的心理全貌。
2.意识
意识指人对周围环境和自我的觉察状态。它广泛涉及自我感觉到的、有知觉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并与情感和意志过程有关。
(1)焦点意识
焦点意识是全神贯注于某事物时所表现出的明确的觉知状态。
(2)边缘意识
边缘意识是在注意范围边缘获得的模糊意识经验。
(3)下意识
下意识是在边缘意识之下的注意层次所得的意识经验。
(4)潜意识(无意识)
潜意识是个体对内在的身心状态或外界环境无所感、无所知的状态。
(二)心理学的起源与主要发展
1.从哲学的心理学到科学的心理学
(1)在心理学成为独立科学之前,心理学问题一直是古代哲学家们探讨的问题。欧洲近代哲学尤其是唯理论和经验论对心理学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2)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至此,心理学真正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心理学的主要学派
(1)构造主义与实验心理学
创始人为冯特,由铁钦纳正式命名。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首创系统实验方法。然而,冯特从心理化学的观点出发,研究分析构成各种心理复合体的元素,并把内省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而把实验法只作为其辅助手段。该学派最大的贡献是促进了其它学派的蜂起。
(2)机能主义
创始人为詹姆斯和杜威,是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心理学派。他们强调研究各种心理机能,把各种心理现象看作是机体有效地适应各种生活条件的活动过程。它不仅促进了对动物行为的研究,还推动了对儿童、智力落后和精神错乱者的研究。
(3)行为主义
创始人为华生,是1913年产生于美国的心理学派。华生主张只研究那些能够使用刺激与反应(S-R)之类的语言来客观地描述的可观察的行为,并尝试把动物心理学的实验程序和原则应用于人类,他断然否定意识的作用。华生在使心理学研究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影响,其方法论是现今美国心理学的主流,并对行为疗法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4)格式塔心理学
创始人是韦特海默等德国心理学家,于1912年产生于德国。他们强调行为的整体性,认为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整体,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
(5)精神分析学说
创始人为弗洛伊德。他探讨了被传统心理学所忽视的无意识动机的力量,关注这些动机力量之间的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梦的学说、泛性论等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系统概念。后期还提出生与死的本能以及人格形成的系统理论,从而形成精神分析学说的完整体系。
3.当代心理学的研究途径
(1)精神分析途径
精神分析途径又称心理动力学途径,是依据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学说和他的追随者对此学说的修正而提出的一条途径。
(2)行为途径
行为途径产生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完形心理学的影响下,20世纪3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新行为主义者的研究在一些应用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人本主义途径
这条途径以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主要理论。它主张心理学应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人的发展自身的潜能。
(4)认知途径
认知途径把人看作主动的信息加工系统,将人的认识过程视为信息的接受、贮存与提取和加工的过程,并主张将人的行为同其他内在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联系起来加以探讨。
(5)生理心理学途径
这是用生理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采用这种途径的心理学家关心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或脑与行为关系的生物学基础,希望了解的主要问题是脑功能的定位。
(6)心理生理学途径
这是研究心理或情绪活动对生理活动的影响。此途径的自变量是心理或情绪活动,因变量则是生理变化。记录生理变化的主要工具是多道生理记录仪,所测量的生理变化大多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有关。
(三)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1.心理现象的发生
感应性是有生命的标志。心理的标志是生物具有了信号性反应,也就是能够建立条件反射。心理是在生物发展到一定水平上才有的,即出现神经系统才发生。
2.动物心理的发展
(1)感觉阶段
心理发展处于感觉阶段的动物只能对单一的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即只能把单一的刺激作为信号。
(2)知觉阶段
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能把复合刺激当作信号建立条件反射。
(3)思维的萌芽阶段
动物在心理上发展的第三阶段是思维的萌芽阶段。
3.人的心理发生
劳动使人的心理上升为意识。人之所以有意识这样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是因为人有而动物所不具有的语言,语言是随劳动而产生的。人的心理是在社会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四)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2)心理的器官是脑。
(3)心理是在反射活动中实现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1)心理是观念的反映
①心理的反映形式是非物质的、观念的。心理在反射中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情况,支配身体某些部分去做出适当的反应。
②这种观念反映可为产生这些观念的主体所知觉,成为人的意识。
③观念的反映构成了人的精神世界,它使人认识外界,存储知识,制订计划,调节行为。它还使人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组织社会生活,创造新的世界。
(2)心理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
①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限于现在的事物,还涉及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而且后者又会影响前者。
②人还可以想象出从来没有见过的事物。心理的内容虽然可以远远超过面临的客观现实,但归根到底不能脱离客观现实,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
(3)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的映像
①心理的主动性的最基本表现是反映的选择性,即反映外界事物随当时处境和过去经历及需要而转移。
②人的选择性不只取决于生物性,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的社会需要。正是这种社会性需要才使人的心理的主动性上升为主观能动性。
(4)人的心理的社会制约性
①人的思维内容、注意的对象等心理内容,由他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来决定。这就是人的心理的社会制约性。
②尽管人的高度复杂的需要使人的心理有了高度复杂的主观能动性,也不是可以主观任意的。归根到底,人的需要本身还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二、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也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一)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指个体对来自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器官加以选择、接受,在神经通路和脑中进行编码、储存,确定其意义,并运用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