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MFA艺术基础考研真题答案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1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一、填空题

1.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关系,这是______提出的著名论断。

【答案】马克思查看答案

2.推动艺术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

【答案】人类的生产劳动查看答案

3.在中外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主要有____________和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答案】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查看答案

4.艺术再现所强调的真实性,不仅包括生活真实,也包括______

【答案】艺术真实查看答案

5.艺术典型是指普遍性与______、偶然性与______的两个有机统一

【答案】特殊性必然性查看答案

6.不仅指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面和意境。

【答案】艺术形象查看答案

7.艺术形象是主观与______、内容与形式、个性与______的统一。

【答案】客观共性查看答案

8.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____________和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内容美和______的统一。

【答案】形式美查看答案

9.典型包括____________

【答案】典型人物典型环境查看答案

10.典型化的目标,是要达到用个体的面貌来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品格,达到____________的统一。

【答案】个性共性查看答案

11.法国18世纪评论家布封在《风格论》中提出“______”的著名观点。

【答案】风格即人查看答案

12.提出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是著名画家______

【答案】齐白石查看答案

二、选择题

1.决定艺术存在的根本因素是(  )。

A.科学文化

B.社会意识

C.法律制度

D.经济基础

【答案】D查看答案

2.艺术的认识作用基于(  )。

A.艺术作品的形式

B.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C.艺术作品的语言

D.艺术作品的主题

【答案】B查看答案

3.艺术世界来源于(  )。

A.现实世界

B.虚幻世界

C.物质世界

D.精神世界

【答案】A查看答案

4.艺术真实来源于(  )。

A.创作真实

B.人类理想

C.生活真实

D.灵感

【答案】C查看答案

5.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美学著作是(  )。

A.《诗学》

B.《美学》

C.《诗品》

D.《崇高》

【答案】A查看答案

6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重要美学命题的提出者是(  )。

A.亚里士多德

B.康德

C.叔本华

D.黑格尔

【答案】D查看答案

7.提出境界论的中国近代文艺理论家是(  )。

A.鲁迅

B.王国维

C.胡适

D.宗白华

【答案】B查看答案

8.德国美学家黑格尔的重要美学论著是(  )。

A.《判断力批判》

B.《美学》

C.《论崇高》

D.《小逻辑》

【答案】B查看答案

9.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要驱除(  )。

A.诗人

B.政治家

C.工匠

D.军人

【答案】A查看答案

10美是生活是(  )提出来的。

A.柏拉图

B.恩格斯

C.车尔尼雪夫斯基

D.康德

【答案】C查看答案

11.黑格尔在《美学》中曾经讲过:(  )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

A.意蕴

B.典型

C.艺术形象

D.情境

【答案】A查看答案

12.提出童心说这一文艺思想的学者是(  )。

A.郑板桥

B.袁枚

C.李贽

D.张璨

【答案】C查看答案

13.画论上的气韵生动是(  )提出的。

A.谢赫

B.顾恺之

C.吴道子

D.黄公望

【答案】A查看答案

14.在诗学理论中,提出体现艺术情感特征和形象特征滋味说的是(  )。

A.严羽

B.刘勰

C.曹丕

D.萧统

【答案】D查看答案

15.下列关于意境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境有若隐若现的朦胧美、有限无限的超越美和不施不设的自然美

B.意境重再现、重写实,典型重表现、重抒情

C.意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同时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情

D.意境是主观情感的产物,是情和意的统一

【答案】A查看答案

16.关于艺术本质的表述,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以载道说是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主观创造精神

B.严羽的妙悟说和袁宏道的性灵说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C.艺术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的审美主客体的统一

D.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主观情感的表现

【答案】C查看答案

17.关于艺术审美性问题,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艺术的审美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

B.生活中的经过艺术创造者的能动创造,改变了事物本身的性质

C.艺术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起来,所以艺术美高于现实美

D.艺术的审美性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

【答案】B查看答案

18.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提出了(  )说。

A.境界

B.境灵

C.格调

D.神韵

【答案】A查看答案

19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此话作者是(  )。

A.毕加索

B.罗丹

C.托尔斯泰

D.黑格尔

【答案】B查看答案

20.把艺术看做是一种生产方式或生产形态,是(  )的独特发现和一贯见解。

A.主观唯心主义

B.旧唯物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马克思主义

【答案】D查看答案

三、名词解释

1.艺术

答: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活动。作为一种生产,艺术是感性的、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其特有的目的。

2.艺术生产

答: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它具有生产的一般性质,但决定其艺术生产本质的,并不是其物质生产性质,而是其精神生产性质。马克思明确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生产联系起来考虑,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概念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3.主体性

答:主体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甚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此,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主体性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4.形象性

答: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因为它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文字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5.审美性

答: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6.艺术形象

答: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艺术家根据社会生活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经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蕴含情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的内涵是:艺术形象是艺术家的创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生动的图画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7.艺术典型

答:艺术典型是指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具有广泛深刻的共性,并达到了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的艺术形象体系。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形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也就是既概括出事物与人物的普遍性和共性,又具备鲜明的、生动的个性和特殊性。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它要求在个性中体现出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普遍性,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如:鲁迅笔下的阿Q、罗中立的《父亲》、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等。

8.艺术美

答:艺术美是指通过艺术创作实践,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概括和提炼,集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美是创造的,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因此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艺术美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不仅要反映社会和自然的美,而且要显示艺术家自我心灵的美。艺术美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它是艺术家的独特创造,是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感性形象。

9.客观精神说

答:客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勰认为的表现,的本源,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仅仅是作为的工具而已。

10.柏拉图

答: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生于雅典的大贵族家庭,生活在古希腊文明由盛至衰的转折时代,青年时代就学于苏格拉底,曾在雅典开辟了一个学园,专门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从事学术活动。柏拉图一生密切关注政治,改造社会始终是他思考的重心。他以理念论为中心,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柏拉图一生完成著作40多部,大多以对话的方式讨论哲学、美学、伦理、逻辑、政治等问题。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大希庇阿斯》、《斐德若》等著作中。

11.《理想国》

答:《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期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12.黑格尔

答: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出生于斯图加特的一个高级官员家庭,他在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和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上,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思维和存在,本质与现象,相对与绝对是辩证统一的。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以其哲学为基础,集西方美学理论之大成,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向顶峰。他的美学思想主要见于《精神现象学》和《美学》等著作中,尤其是在三卷《美学》著作中,他创立了系统、完整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体系。在《美学》第一卷中提出了他的美学理论的核心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艺术,或者美的艺术,因此美学这门科学的恰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对于黑格尔来说,只有艺术美才是真正的美,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他把唯心辩证法应用于美学研究,认为艺术是随理念自身的发展而发展的,表现为三种历史类型:象征主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13文以明道

答:文以明道说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涉及”“关系时的基本命题之一,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已谈到的表现,的本源。宋代理学家将关系推向了极端,趋向重而轻,将的关系看作本末主从的关系。总之,文以明道说是把艺术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14.主观精神说

答: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德国哲学家尼采将其推向极端,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南北朝时期的文艺评论家把归结为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艺术的本质特征。

15.康德

答:康德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康德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康德的前半生主要以研究自然科学为主,后半生转向对哲学和美学的研究。在哲学上,他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部著作构成了康德哲学的完整体系。在美学上,康德从美的分析、崇高的分析和天才与艺术三方面进行探讨,从其美学的总体来看,康德美学的主旨在于强调美的主观性和超功利性,美不依赖于概念而独立存在,美具有合目的性,带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色彩。康德美学思想在欧洲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的各种形式主义和纯艺术论大都溯源于此。

16.《判断力批判》

答:《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中的最后一部。此书分《审美判断力批判》与《目的判断力批判》两部分,前一部分重点分析美与崇高两个范畴;后一部分则从审美判断力的主观合目的性转向自然界有机组织的客观合目的性的探讨,辩证地表述了康德自己的自然观。书中亦论及艺术与天才的问题,阐述了艺术与自然,科学工艺品与手工艺品的区别,认为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之作,对费希特、席勒、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乃至整个欧洲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7.尼采

答:尼采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在认识论上,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尼采猛烈地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尼采的哲学思想影响。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不合时宜的考察》等。

18.妙悟

答:妙悟是文艺美学术语。早见于六朝文献,为当时玄学、佛家常用词汇。佛教用语时意为从迷惘状态中解脱开来,以直觉感知本体的心理过程与境界。后泛指对某一事物本质的直观领悟,或对于某一艺术意境深邃内蕴的透彻理解和评味。故严羽说: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19.艺术意象

答:艺术意象是艺术主体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愫与客体物象实现化合后的心理形态,同时它也氤氲于这种心理形态的物态化表现之中。艺术意象是主体艺术思维及其情感活动的结果,是凝结了主体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这种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旦经过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等物质手段表达出来就成为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20.艺术的真实

答:艺术的真实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形象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表现主观世界。其内涵包括三方面:艺术的真实是假定的真实,审美化的真实,艺术中的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或再现,仅在视觉或听觉上感到它们的真实存在;艺术的真实不仅是现象的真实、而且是本质的真实,是现象的真实与本质的真实的统一,通过对现象的真实反映达到对本质的把握;艺术的真实不仅是再现的真实,而且是表现的真实。

21.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

答: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1912年诞生于德国,其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科夫卡和克勒。阿思海姆等学者的艺术心理学研究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密切关联。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是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简言之,完形心理学认为整体先于部分,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该心理学派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22.异质同构

答: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觉组织活动和人的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该学说综合运用了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整体论,综合了心理实验与其他相关科学的研究成果,但其学说忽视了社会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对人的情感活动、审美活动的影响,有其局限性。

23.阿恩海姆

答:阿恩海姆是美籍德国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早年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39年移居美国,后加入美国国籍,曾任美国美学协会主席。阿恩海姆是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其美学思想以完形心理学为基础,反对用联想移情来解释艺术形式的表现性,提出艺术形式之所以能表现一定的情绪因素,取决于知觉式样本身以及大脑视觉区域对这些式样的反应。主要著作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走向完形心理学》等。

24.《艺术与视知觉》

答:《艺术与视知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阿思海姆的代表作。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完形心理学,将完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知觉场同形论引入审美心理的研究领域,认为知觉过程实际上是大脑皮层生理力场。并且对视觉结构作了大量分析,以此作为分析造型艺术的基础,充分阐释了他的异质同构说。

25.精神分析学

答: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它是用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方法来研究人的无意识的理论和科学,主要包括无意识论、本能论、泛性论、梦论、人格论等。精神分析学美学是在运用精神分析学的基本观点来解释美和艺术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与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创始人为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代表人物还有荣格、阿德勒等,该学派用无意识、泛性欲主义和梦幻来解释文艺和审美现象,把艺术看成是性欲的转移和升华。

26.情感符号说

答:情感符号说是西方符号论美学对艺术本质的解释,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恩斯特·卡西尔和美国的符号美学家、艺术评论家苏珊·朗格。卡西尔将艺术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苏珊·朗格发展了这一学说,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但这里的情感不是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情感艺术符号。该学说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但符号究竟是什么,艺术究竟是不是符号,有没有抽象的普遍人类情感等问题未作圆满回答。

27.列夫·托尔斯泰

答: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所著《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均为不朽之作。文学创作的同时,托尔斯泰还以浓郁的兴趣探讨了一些重要的美学问题,所著《莫泊桑文集序》、《艺术论》、《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等,提出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美学见解。托尔斯泰是艺术表情论的著名代表,他认为艺术的功能与使命就是在人际间建立普遍的情感联系,艺术品的水平取决于情感的真诚、独特、清晰所产生的感染力。在《艺术论》中,托尔斯泰详细论述了情感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作用。他指出,艺术的感染力是区分真正艺术和虚伪艺术的标志。艺术感染力的程度取决于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解释。他以特有的概括的广度,创造了史诗体小说,是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一,它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史中也有巨大的影响。

28.有意味的形式

答: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利夫·贝尔提出的对艺术本质理解的表述。贝尔通过后印象主义的绘画,发现了线条、色彩的构成关系与排列组合在绘画作品中具有的独立价值和意义,他把这些构成方式和排列组合视为有意味的形式。贝尔的理论细加推敲不难发现其循环论证的毛病,但是它直接为塞尚以来的现代主义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在美学上影响深远。

29师造化理论

答:师造化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强调艺术与现实关系的理论代表。它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如隋代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心师造化,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师造化理论在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并不否认的作用,不排除主观情感意志的融入。它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四、简答题

1.简述艺术学概论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答:1)艺术学概论的研究对象

艺术学概论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艺术学概论要综合地研究、考察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探索和解释各种艺术现象共有的普遍规律,主要研究各种艺术现象的共性问题。同时需要明确两点:一是艺术理论与艺术史、艺术批评的关系;二是艺术理论与部门艺术理论的关系。

2)艺术学概论的学科性质

艺术学概论主要是阐明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艺术理论并不具体地描述艺术发展的历史和艺术历史上的各种思潮流派,也不具体地研究和评价某个艺术家、某件艺术作品。艺术理论在论述或论证中,也会借用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研究成果,但那都是作为论据而提出的。艺术理论要阐明的是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各门类的艺术现象都是艺术理论的研究对象。但艺术理论并不专门研究某一部门艺术,而是研究各个部门艺术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它虽然也要研究各个部门本身的特点,却并不把某一种艺术现象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这个任务要靠部门艺术理论来解决。

2.简述艺术学概论的学科任务。

答:艺术学概论的学科任务主要有:

1)系统地阐释艺术活动的基本状况,确立科学的、进步的艺术观。

2)了解艺术活动系统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探讨艺术活动的规律与特点。

3)指导人们遵循审美规律和艺术规律进行能动的创造、接受和批评。

3.简述艺术学概论的研究方法。

答:艺术学概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三个层面,表现为: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吸纳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论,如逻辑的方法、系统论的方法等,多角度地研究艺术活动的实践与发展。

3)运用艺术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研究艺术领域的各种问题。

4.简述艺术活动的性质。

答:艺术活动的性质主要有:

1)艺术活动是以特有的艺术语言体系为媒介创造形象和意境来满足人类审美需求的精神文化活动。

2)艺术活动与实用活动不同,它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特殊的意识形态活动,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3)艺术活动以美的创造与鉴赏的方式实现人类的精神交流。

5.简述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答: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

1)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根据对社会生活反映方式的不同,艺术作品可以分为两类:

再现性艺术作品

如写实的绘画、雕塑等,直接呈现客观事物的形貌色彩。再现性艺术作品是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情感,又把情感还原为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表现出来,例如,拉斐尔的《圣母像》。

表现性艺术作品

表现性艺术作品是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感情,不是直接还原为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表现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感情,主要作品包括音乐、抒情诗等。

以上两类艺术作品的前提是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思想感情。没有生活就没有思想感情,也就没有再现性和表现性艺术作品,所以说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2)艺术反作用于社会生活

优秀的艺术作品促进社会生活的发展;

拙劣的艺术作品阻碍社会生活的发展。

6.为什么艺术作品能积极能动地反映生活?

答: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能积极能动的反映生活,原因在于: 

1)艺术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艺术家的创作动因,来源于对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体验。艺术反映生活的能动性,往往与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关。

2)艺术家在创作中有选择地反映生活

艺术反映生活的能动性、积极性,还表现在艺术家创作时,经常会按照自己的愿望、理想去剪裁、重组自然和社会的样态、秩序,使之成为较之生活本身更有情趣、更有意蕴的艺术画面。艺术家有选择地反映社会生活,艺术作品只反映生活的一角,却寄寓着艺术家深刻、丰厚的社会理想。

3)不同艺术家对同一对象的理解和创作存在差异

艺术家用独特的加工改造的手段去反映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一切都是经过艺术家加工改造过的生活。不同的艺术家根据同一客观对象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艺术作品,这源自于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生活道路和生活经验,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4)艺术作品对生活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艺术反作用于社会生活是艺术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社会生活对艺术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作用,艺术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是第二位的。艺术的反作用取决于社会生活的状况,主要有:当社会生活处于平稳发展阶段,艺术的反作用不那么清晰可见;当社会处在激烈动荡阶段,艺术的反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7.以史前洞穴壁画为例说明原始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答:原始的史前洞穴壁画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史前艺术是原始人的巫术行为

这种巫术行为根源于原始的社会生活,史前艺术的目的就是巫术,是用幻想的方式征服自然,用人的力量征服自然。

2)史前艺术表现了原始社会的审美趣味

原始社会的审美趣味又根植于原始社会的劳动生产。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主要是狩猎,狩猎的对象是动物,因此原始人多以动物为美。没有实用价值的兽牙、牛角成为猎人勇敢、力量与灵巧的象征,被原始人认为是美的。

3)史前艺术反映了氏族社会的秩序

石雕《奥林多夫的维纳斯》将女性的生殖器特征突出地表现出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这一方面表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的母性崇拜的社会意识;另一方面,经济不发达的氏族社会人口的多少对氏族的强弱兴衰起很大的作用,因此也表现了原始人对生育繁殖的渴望。

8.简述情感在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情感的含义

隋感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作出的一种主观反映形式。人的需要和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情感也有高低层次之分。

2)情感在艺术中的地位

情感在艺术中的地位主要体现为:

情感是一切艺术都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本质特征之一。

情感是区分艺术形象和非艺术形象的界限之一,是艺术区别于哲学、科学的标志。

3)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

变形作用

任何艺术形象都会在情感的作用下发生符合目的的变形:情感使艺术家观察到的是变了形的物象,情感使艺术形象对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形象有所改变。

动力作用

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因是情感,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表现。

感人作用

艺术表现情感,因而以情感人。在艺术欣赏中,欣赏者的审美情感往往是随着他对作品的审美理解而产生的,而认识与理解愈深刻,他的美感愈强烈,正是这种审美情感使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完全迷恋,感到非常兴奋满足。

9.简述艺术情感的根本性质。

答:1)艺术情感的定义

艺术情感是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

2)艺术情感的根本性质

艺术情感是追求自由的感情。人类的情感从社会性上分为追求自由的情感和扼杀自由的情感两类。追求自由是艺术情感的根本性质。

艺术情感是包含社会历史内容的个人情感。艺术情感既包含深刻社会历史内容的情感,又包含个人的独特的情感。

艺术情感是人们再度体验到的情感。理解情感是一个过程,人们要用冷静的理智去理解情感。

艺术情感是与思想融合而为一的情感。认识与隋感不可分割,思想支配和制约情感。艺术中情感与思想总是融合为一,不可分离。

艺术情感是超功利的审美情感。超功利的审美情感是不满足实际需要的情感,它是艺术表现的情感。

艺术情感是不可言传的情感

其根本原因在于情感和语言的互不对应性,具体表现在:

a.艺术表现的情感是情感的具体状况,语言只能表达情感的概念。

b.艺术表现的情感是个别的、特殊的情感,语言表达情感的共同的、一般的特征。

c.描述情感的语言是贫乏的、粗糙的、简单的,情感的实际状况是具体的、丰富的、细腻的、复杂的。

10.为什么审美情感在艺术创造中起到中介的作用?

答:1)审美情感的定义

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审美情感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同时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

2)审美情感是推动艺术创作的中介

审美情感在艺术创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引发艺术家创作冲动的重要因素,而且贯穿于艺术创造的全过程,是推动艺术创作的基本动力和中介。其中介作用具体体现在:

艺术家以情感为触媒进行审美感知,激发审美想象。

艺术家情感的性质和强烈的程度往往决定着作品的感情倾向、格调高低。

艺术家的情感可以激活各种想象和联想的客体材料,使之生发出与主体相契合的情感因素,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总之,由于审美情感的中介作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才会紧紧相扣,循序渐进,各种审美心理要素才会体现出相同的审美趋向,从而为创造艺术形象发挥作用。

11.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的关系。

答:美的本质与美感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美的本质决定美感的本质

美感是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现实生活的美是艺术家审美认识的根源,艺术作品的美是欣赏者美感的根源。

2)美感的本质反作用于美的本质

美是形象的真理,一个事物,只有当其形象真实充分地表现出其本质的真理,以其具体的形式充分地表现出其内容的必然性,以其形象的个别性充分地显现出其种类的普遍性,而且这种现象、形式、形象又必须是非常的突出、鲜明、生动,那样它才是美的,这就是美的规律。

总之,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美感能力,但这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同时人的态度、思想意识和道德感等也以形象思维的方式渗入到美感的形象里面,构成美感的具体内容。因此,具有不同美感的人便会呈现出不同的美。

12.简述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

答:丑在艺术表现中可以满足人们的特殊审美需要,获得特殊的审美感受。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主要有:

1)丑可以衬托美,从反面烘托和谐美与崇高。

2)丑的形式可以蕴含美的内涵。

3)丑在艺术表现中可以转化为美。

4)适度的丑的形式表现可以生成独特的形式美感效应。

13.比较艺术作品中典型意境的异同。

答:典型意境都是艺术创作中的高层次形象,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

1典型意境的相同点

二者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二者同属于美学范畴。

二者均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在意蕴。

在被欣赏接受时,典型与意境都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充分地调动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激发起欣赏者投入再创造的状态之中。

2典型意境的区别

典型意境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二者含义不同

a典型的含义

典型是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与广泛深刻的共性,并达到了共性与个性完美结合的艺术形象,是高度完满的统一。

b意境的含义

意境是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并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形象的有机统一。侧重于艺术家情志、理想的主观创造,是情与理的结合;侧重于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是形与神的统一。

二者在艺术作品中的侧重点不同

典型以再现为主,注重写实,以人物塑造见长,比较直接地反映生活;意境则以表现为主,注重抒情,以情景交融的画面见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较间接。

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

典型的特征主要体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而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更能激发起人的美好联想。可以说典型的意义更多诉诸人的理性思考,而意境的价值更多引发人的情感联想,二者在审美效应上有一定的差别。

14.怎样理解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答: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缺一不可,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表现为:

1)典型人物必须生活在典型环境中

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性格,无不同他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环境是人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和根本条件。

2)典型人物的行动和性格发展对典型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典型环境指以人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构成的社会环境。因此,典型人物往往成为典型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总之,典型人物同典型环境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环境不典型,人物很难充分典型。反之,人物不典型,环境也不可能具有充分典型性。

15.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在反映生活中有哪些区别?

答: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在反映生活方面有很大区别,主要体现在:

1)在反映事物本质与规律方面有差别

艺术真实与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有一定的差别。而科学真实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认识的内容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吻合的、同一的。

2)在反映事物的客观方面有差别

艺术真实是人对客观事物饱含情感的反映,爱可以夸大事物的某些方面,恨可以缩小事物的某些方面。科学真实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纯客观的、纯理性的反映。

3)在反映事物的惟一性上有差别

科学真实是唯一的,而艺术真实是多样的。

4)在反映事物时运用的手段不同

艺术与科学同样结缘于生活,都以表达、反映生活为己任,但运用的手段却不一样。社会科学用论证、抽象的概念来运作,而艺术则致力于情节、形象的把握。

5)反映事物的全面度不同

艺术反映生活并非对生活原样的照本宣科,而是对生活某一方面的形象、情节、矛盾冲突的提纯和集中,积极能动地反映生活。科学真实是对事物全方面的精准反映。

关注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