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兰查德 宏观经济学考研真题答案重点网课视频讲解

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

1篇 导 论

1章 世界之旅

本章主要是对美国、欧盟、日本宏观经济状况的介绍,来描述当前宏观经济学家面临的问题,纵观北京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相关院校的历年考研真题并未涉及对本章内容的查考,考生对相关知识了解即可,本章没有名校历年考研真题,也没有对应的相关章节习题。

2章 本书之旅

一、名词解释

1.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厦门大学807经济学2012研)

答:消费者价格指数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是反映消费品(包括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用加权平均法来编制。它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用公式表示为:


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例如,品质的改善可能带来一部分消费品价格而非商品劳务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但消费者价格指数不能准确地表明这一点,因而有夸大物价上涨幅度的可能。消费者价格指数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程度的指标之一。

2.定基价格指数(Base Year of Price Indices)(厦门大学807经济学2008研)

答:定基价格指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比基期固定不变的价格指数,在一个价格指数数列中,每个指数都以同一时期为基期计算。通常以某一年为基期来计算。其特点是无论计算期如何变动,其基期固定不变。编制定基价格指数的目的在于观察物价变动长期趋势及其规律。

定基价格指数=

式中,为基期和某个计算期的商品价格;为某个计算期的商品成交数量。

3.GDP平减指数(厦门大学807经济学2006研)

答:GDP平减指数是指反映整个国民经济物价总水平变动的综合、全面的国民经济物价指数。它采用双缩法编制。第一步,利用国民经济核算中各产业投入产出表中的现价总产出和中间投入数据及其相应的物价指数,来推算各产业的不变价的实际值。这是第一道减缩。第二步,用总产出的实际值减去中间投入的实际值,得出各产业增加值的实际值。这是第二道减缩。各产业增加值的实际值之和即为国内生产总值不变价数据。利用现价国内生产总值除以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出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以上是按生产法统计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减缩所求得的平减指数。另外还可以通过按支出法统计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减缩,来编制平减指数。

4.国内生产总值

答: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5.名义GDP

答:名义GDP指在计量既定时期中,以该时期的价格计价的,或者有时表示为以现值美元计价的产品的价值,即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价格可能会发生强烈变化,故为方便比较而引入实际GDP的概念。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实际GDP=名义GDP÷GDP平减指数。

二、简答题

1.简述名义GDP与实际GDP的联系与区别。

答:名义GDP是指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实际GDP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期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联系

名义GDP和实际GDP都是衡量一国一定时期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实际GDP等于名义GDP除以GDP折算指数。

2)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区别

计算使用的价格不同。名义GDP是以当年的市场价格计算的某国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而实际GDP则是以基期(某一年)的不变价格计算的某国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它衡量在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以相同的价格或不变金额来计算两个时期所生产的所有产品的价值。

数值不一定相同。实际GDP等于名义GDP除以GDP折算指数,只有当一国价格不变或在基期时才有一国的实际GDP等于名义GDP,一般情况下,实际GDP与名义GDP并不相等。

2.试比较消费物价指数(CPI)和GDP平减指数。

答:消费物价指数(CPI)和GDP平减指数都是反映物价水平变动的指标,通常差别不大,但这两个指标提供的有关经济中物价总水平变动是有差异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GDP平减指数衡量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与服务的价格,而CPI只衡量消费者购买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因此,企业或政府购买的产品的价格的上升将反映在GDP平减指数上,而不反映在CPI上。

2GDP平减指数只包括国内生产的产品。进口品并不是GDP的一部分,也不反映在GDP平减指数上,但却反映在CPI上。因此,进口品价格的上升会影响本国CPI,但并不影响GDP平减指数。

3CPIGDP平减指数对经济中价格加总的方法存在差异。CPI给不同产品的价格以固定的权数,而GDP平减指数给予变动的权数。换言之,CPI是用固定的一篮子产品来计算的,而GDP平减指数允许当GDP组成成分变动时,一篮子产品随时间变动。

3.试述国民收入的三种核算方法。

答: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即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包括:生产法、收入法及支出法。

1)生产法。生产法是指从生产的角度出发,把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产出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减去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获得GDP指标,用这种方法统计出来的价值总和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在这一时期所有新创造的价值。

2)收入法。收入法是指由于所有产出都是通过货币计量的,并构成各生产单位所雇用的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因此可以从要素收入角度来对GDP进行计量。一般来讲,收入法计量GDP时,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3)支出法。支出法是指因为所有产出和服务都是提供给市场的,市场上的需求者购买这些产出时就会有支出,因此可以从总支出的角度来测算GDP。从这个角度计算的GDP包括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以及产品和服务的净出口。

从理论上来讲,国民收入的三种核算方法计算出的GDP是相等的,由于实际操作问题可能存在一定的统计误差。

4.宏观经济学中为什么用GDP为主要核算指标,但又不能搞GDP崇拜?

答:(1GDP是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它包括工资、利息、租金、企业税前利润、政府税收、折旧等部分,它是核算一个经济体在一年内产出的重要指标。从国家之间的角度来看,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按照GDP总量的顺序可以大致测度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GDP还是观测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能帮助决策者判断经济处于低迷还是膨胀状态,应该采取何种宏观经济政策。因此,GDP作为一个经济指标是非常重要的。

2)但是,GDP本身是有缺陷的,不可盲目崇拜。非市场交易得不到反映。例如许多不经过市场交易的活动,像家务活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难以在GDP中统计反映出来。又如,不少地下交易,只是为了逃避税收,经济活动发生了,却没有在GDP中反映出来;有些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内容无法得到反映。例如,GDP核算无法说明人们享受了多少闲暇,它也无法说明一个国家环境污染的程度;有些在GDP中反映的市场交易活动,不能正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如赌博和黄色活动在一些国家GDP中得到反映,却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GDP含劳务活动,两国可以拥有相同的GDP,但一国生产粮食,一国只生产歌曲,显然,这两国的物质生产水平是大不一样的。

三、计算题

1.下表是1999年和2000年中国GDP的有关数据,请据此解答问题。


11999年到2000年间,中国名义GDP增长率是多少?

21999年到2000年间,平减指数的增长率是多少?

3)按照1978年的价格衡量,1999年和2000年的实际GDP是多少?

41999年到2000年间实际GDP的增长率是多少?

5)比较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大小,并且解释二者存在差异的原因。

解:(11999年到2000年间,中国名义GDP增长率

21999年到2000年间,GDP平减指数的增长率

3)按照1978年的价格衡量,1999年和2000年的实际GDP分别为:

1999年实际GDP

2000年实际GDP

41999年到2000年间实际GDP的增长率

5)实际GDP小于名义GDP,由于名义GDP=该年的物价×该年的产量,实际GDP=基年的物价(此处为1978年物价)×该年的产量。两者存在差异是因为与基期1978年相比,1999年和2000年的物价都发生较大幅度上涨。

2.设一经济社会生产5种产品,它们在2008年和2010年的产量和价格分别如表2-2所示。试计算:

12008年和2010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2)如果以2008年作为基年,则2010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多少?

3)计算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2010年价格比2008年价格上升了多少?

2-2 一经济社会各产品在2008年和2010年的产量和价格

产品

2008年产量

2008年价格(美元)

2010年产量

2010年价格(美元)

A

25

3.00

30

3.20

B

50

15.00

60

16.00

C

40

12.00

50

14.00

D

30

10.00

35

11.00

E

60

4.00

70

5.00

解:(12008年名义GDP产品当期价格×当期数量,即:

(美元)

2010年名义GDP产品当期价格×当期数量,即为:


(美元)

22010年的实际GDP产品基期(2008年)价格×当期数量,即为:

(美元)

3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为:,可见2010年价格比2008年价格上升了12.2%

3.某经济社会在某时期发生了以下活动:

1)某农场主支付15万美元工资给农业工人,种植了100吨小麦卖给一面粉厂,售价20万美元。

2)面粉厂支付10万美元工资给工人,制造了一批面粉卖给面包店,售价50万美元。

3)面包店支付20万美元工资给面包师,烘烤出一批面包卖给消费者,总售价是100万美元。

1)用最终产品法计算GDP

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了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

3)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利润分别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

解:(1)由于面包是最终产品,其价值为100万美元,因此该社会GDP100万美元。

2)小麦种植阶段新增价值20万美元;

面粉制造阶段新增价值30万美元,即(万美元);

面包制造阶段新增价值50万美元,即(万美元);

三个阶段共增值(万美元)。

3)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万美元)。

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万美元)。

用收入法计算的GDP为:(万美元)。

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值法和收入法计算的GDP是相同的。

2篇 核心部分

 短 期

3章 物品市场

一、名词解释

1.转移支付

答: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它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捐款、消费者呆账、农产品价格补贴、公债利息等政府与企业支出的一笔款项。这笔款项不计算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其原因在于这笔款项的支付不是为了购买商品和劳务,所以将其称作转移支付,有时也称作转让性支付。转移支付是政府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盈余等于税收减去政府在物品与劳务上的开支与转移支付之和后的余额。

2.边际消费倾向

答: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简称为)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


式中,表示增加的消费,表示增加的收入。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着一条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因此,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1之间波动。

3.储蓄悖论

答:储蓄悖论又称为节俭悖论,传统的观点认为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但是凯恩斯却提出了与之相矛盾的观点。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产出由包含消费支出的总需求决定,也就是说,消费支出的增加会引起国民产出的增加,消费支出的减少会引起国民产出的减少,即消费变动与国民产出变动呈正向变动关系。同时由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知道消费与储蓄具有互补关系,因而可得出储蓄变动与国民产出变动呈反向变动关系。即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产出,使国家经济衰退,对于社会来讲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产出,使经济繁荣,对于社会来讲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储蓄悖论

4.政府购买(government purchases

答:政府购买是一国中央和地方政府购买的产品和服务,它是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中的一个项目。政府购买包括诸如军事设备购买、高速公路建设和为政府工作人员提供的服务支付工资等项目。它并不包括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例如社会保障和福利。由于转移支付是再分配已有的收入,并不用于交换产品与服务,所以不是GDP的一部分。

5.净出口(net exports

答:净出口是本国向其他国家出口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减去外国向本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用表示出口,用表示进口,则就是净出口。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同时,也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影响净出口的因素有很多,在宏观经济学中,汇率和国内收入水平被认为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二、简答题

1.在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中,均衡产出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厦门大学807经济学2008研)

答:(1)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的学说的中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仅包括产品市场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称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分别考虑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均衡产出水平的决定过程。

两部门的收入决定。社会经济中假设只存在家庭和厂商两部门,不考虑政府和国外部门。

,其中表示总支出或总收入,均衡国民收入是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时的收入。所以,两部门决定均衡收入的条件是,则,即储蓄等于投资。消费投资决定的均衡收入,用消费曲线加投资曲线构成的总支出曲线同45度线的交点说明均衡收入的决定的方法。交点就是均衡产出水平,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

三部门的收入决定。在存在家庭部门、厂商部门和政府部门情况下,模型中总支出与总收入公式:

,均衡条件是。考察三部门的收入决定可以用总支出曲线与45度线的交点决定均衡产出水平,总支出曲线是由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构成的,45度线表示总收入恒等于总支出。

四部门的收入决定。引入对外经济关系,增加一个世界市场或国外部门,总支出和总收入公式是:

,均衡条件是。考察四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的收入决定,可用总支出曲线与45度线的交点决定均衡产出水平,总支出曲线是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进出口差额构成,45度线表示总收入恒等于总支出,其交点决定均衡产出水平。

2.封闭经济中,当投资、政府支出、税收均为外生变量时,宏观经济的均衡产出决定式是什么?政府能否根据该式通过改变政府支出水平选择他们想要的产出水平?为什么?

答:(1)宏观经济的均衡产出决定式是:


2)尽管该式从理论上表明,政府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可以改变产出水平。但实际中,政府并不能选择它们所想要的产出水平。理由有五点:

改变政府支出或税收并不容易;

政府难以准确估计投资、消费对需求的影响;

预期可能存在问题,例如消费对减税的反应,越是把减税当作永久的,消费的反应就越大;

坚持期望的产出水平可能会带来不好的负效应;

削减税收或增加政府支出可能会导致巨额的财政赤字以及公共债务的不断增加,这类债务在长期内会产生负面影响。

3.什么是储蓄悖论?为什么政府鼓励储蓄的政策在短期内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在中长期却是对经济有利的?

答:(1)储蓄悖论又称为节约悖论,是指人们增加储蓄的尝试只会导致消费减少、产出下降,而储蓄却不会发生变化这一奇怪的现象。

产生储蓄悖论的原因是:在短期,储蓄的增加会导致自主消费的减少,从而会导致均衡产出下降。由于,一方面,更大了:在任何收入水平下,消费者消费减少,导致更多的储蓄;然而,另一方面,变小了,从而减少储蓄。由于物品市场均衡的条件是投资等于储蓄,即,根据假设,投资没有变化,因此,均衡时储蓄也没有变化。

2)政府鼓励储蓄的政策在短期内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在中长期却是对经济有利的。政府鼓励储蓄的政策在短期内会导致总需求下降、从而均衡产出减少,因此可能导致经济衰退。但在长期,根据经济增长模型,储蓄率的提高会增加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从而增加人均资本,这会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也即促使经济的短期快速增长。所以对经济是有利的。

4.假设消费者信心提高增加了消费者未来收入的预期,从而他们现在想消费的数量增加。可以把这种情况解释为消费函数向上移动。这种移动如何影响投资和利率?

答:如果消费者增加现期的消费数量,那么私人储蓄和国民储蓄将下降。国民储蓄的定义式:

国民储蓄=私人储蓄+公共储蓄=

消费的增加降低了私人储蓄,因此国民储蓄也下降。由于国民储蓄等于投资,因此投资下降。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当投资下降时,利率升高。

三、计算题

1.假设某封闭经济由以下的行为方程描述:

1)若政府购买是常数,求均衡产出。

2)自主投资、税收的乘数各为多少?

如果投资乘数为正,系数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请解释你的答案。

3)假设参数增加,投资比的变化大还是小?为什么?国民储蓄如何变化?(北京交通大学820经济学2011研)

解:(1)有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恒等式,可得:


因此,均衡产出为:

2)由上式可以看出:自主投资的乘数为;税收的乘数为。要使自主投资乘数为正,即,那么系数必须满足条件。自主支出增加会导致增加,而增加又进一步引起了增加,会进一步导致增加,经济会无限增长。

3)假设参数增加,投资比的变化大。因为产出增加同样会导致投资增加。均衡时,国民储蓄等于投资。如果投资增加,国民储蓄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