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校联合 教育学基础考研重点笔记真题及答案
第3章 教育目的
1.说明教育目的内涵及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答:(1)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之一。它是指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
①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总体上都内在地含有对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的基本规定。这种质的规定性在于明确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以便使其培养出与一定社会要求相一致的人。如果偏离了社会要求或违背了社会性质,社会必然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其教育进行批评、整顿、改造,严重的甚至予以取消。
②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即要使教育对象成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的人,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即要使教育对象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应养成哪些方面的素质等。
由此可见,教育目的作为培养人的总体要求,总是内在地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教育对象发展的素质。而这种对教育活动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使它自身对各种教育活动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原则性,成为社会在总体上把握教育活动及人才培养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所在。坚持了所确定的教育目的,把握了它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就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教育对人的培养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
2.说明各类教育目的的特点及其在实践中应如何正确地看待和把握它们。
答:(1)各类教育目的的特点
同人类社会生活和活动的目的一样,教育目的也带有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和预期性的特点。除此之外,各类教育目的还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①各类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都具有质的规定性
第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即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教育的目标都会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目的方面做出规定,对这种质的规定性在于明确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以便使其培养出与一定社会要求相一致的人。
第二,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即要使教育对象成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的人,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即要使教育对象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应养成哪些方面的素质等。
②各类教育目的都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无不受到社会及各个时代的制约,这也就使得教育目的在历史的发展中常常带有社会不同时代的特点,体现不同时代的要求。由此可见,教育目的作为培养人的总体要求,总是内在地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教育对象发展的素质。而这种对教育活动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使它自身对各种教育活动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原则性,成为社会在总体上把握教育活动及人才培养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所在。坚持了所确定的教育目的,把握了它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就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教育对人的培养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
(2)正确看待和把握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看待和把握教育目的:
①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
第一,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
第二,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使教育依循目的的规定,不仅能改变人的自然的盲目的发展性,而且还能对人不符合教育目的要求的发展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其发展与预定的方向相一致,符合教育目的的规定,产生社会所需要的新的品质;
第三,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对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选择何种水平的教育内容,对内容进行如何取舍等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四,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除了要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方面的教学定向外,还有对培养思想品德方面的价值定向作用,使教师知道自己所要教的最重要的是什么。
正因为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教育活动才有所依循,避免其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上的失误。
②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主要借助以下方式来进行:
第一,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价值取向的把握上。教育目的带有一定价值观实现的要求,并成为衡量教育价值意义的内在根据,进而调控实际教育活动,使其对“价值不可违背”。
第二,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
教育目的总是含有“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标准要求,这些标准对实际教育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教育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基本依循,使教育者根据这样的标准调节和控制自身对教育内容或教学方式的选择等。
第三,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一种教育目的的实现会使它自身衍生出系列的短期、中期或长期的目标,这些目标具体调节和控制教育的各种活动。教育目的含有的各种内在规定性,对整个教育过程具有很强的调控功能。
调控对象: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受教育者(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
③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而且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二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教育目的的上述功能,是相互联系、综合体现的。定向功能是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而发挥的,没有评价和调控功能,定向功能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调控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作为依据;评价功能的发挥也离不开对定向功能的凭借。在现实教育中,应重视和发挥教育目的的这些功能,对其合理的把握,在于对教育目的理解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3.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的基本体现是怎样的,分析影响教育目的功能发挥的原因。
答: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功能的体现
①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的具体体现
a.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
b.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使教育依循目的的规定,不仅能改变人的自然的盲目的发展性,而且还能对人不符合教育目的要求的发展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其发展与预定的方向相一致,符合教育目的的规定,产生社会所需要的新的品质;
c.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对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选择何种水平的教育内容,对内容进行如何取舍等具有决定性作用;
d.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除了要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方面的教学定向外,还有对培养思想品德方面的价值定向作用,使教师知道自己所要教的最重要的是什么。
②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的具体体现
a.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价值取向的把握上。教育目的带有一定价值观实现的要求,并成为衡量教育价值意义的内在根据,进而调控实际教育活动,使其对“价值不可违背”。
b.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教育目的总是含有“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标准要求,这些标准对实际教育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教育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基本依循,使教育者根据这样的标准调节和控制自身对教育内容或教学方式的选择等。
c.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一种教育目的的实现会使它自身衍生出系列的短期、中期或长期的目标,这些目标具体调节和控制教育的各种活动。教育目的含有的各种内在规定性,对整个教育过程具有很强的调控功能。
③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的具体体现
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而且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二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2)影响教育目的功能发挥的因素
①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因素。社会关系是否和谐、有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任何社会都十分注意社会关系问题。在社会发展中,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总要带来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变革,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新的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建立,无不对教育培养人提出相应的要求。
②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因素。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生产、管理越来越走向科学化、知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对劳动者的质量规格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这种要求来重新选择确立教育目的,以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人才。
③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因素。人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有所不同。在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时,就必须以此为依据,这样才能使实际教育活动对学生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具有针对性。
④人的需要因素。人的发展,具有各方面的需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生存的和发展的需要等。人这种需要的满足常常包括对教育的要求,是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或目标时必须予以考虑的。
4.阐述社会本位论和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主张,并予以分析评价。
答: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①基本观点: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是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观点主要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②评价:
a.优点: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历史发展中的每一变化,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变革性。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不乏进步意义,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历史条件下,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对于打破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促进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到世俗,起了重大的历史奠基作用。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直到今天,也不失一定的合理之处。
b.局限性:在变革社会和教育的探讨过程中,人本位价值取向不免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和过激的观念意识。激进的、对立的人本位离开社会来思考人的发展,在提出教育目的的时候,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要,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需要对立起来,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这种倾向极易在现实中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①基本观点: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人本位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②评价:
a.优点: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事实上,人的存在和发展是无法脱离一定社会的,离开社会,人也就无法获得其发展的社会条件。人获得发展的社会条件客观上是需要每个人遵守并维护社会要求来实现的。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具有不可否认的意义。
b.局限性: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惟一化,甚至认为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单纯把人当作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本性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这种情况在集权式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已屡见不鲜。
5.分别阐述当代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1)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①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a.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选择确立教育目的必须要依据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要求,要把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价值取向,避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单向度、片面化。
b.确立教育目的必须要依据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因:第一,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以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发展评价的标准;第二,现代化建设必须注重社会诸要素的协调发展。
②适应与超越问题
a.适应。适应是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是教育基于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肯定关系,在体现现实社会当前的要求、满足现实社会当前需要方面所具有的适合顺应状态。
b.超越。超越是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是教育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或可能,在体现现实社会未来发展要求、满足现实社会未来需要方面所具有的努力状态。
c.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要坚持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第一,不能局限于在理论上抽象思考二者统一的合理性,还要探索二者统一在实践上的可行性;第二,在实践上要避免主次分明的绝对化思维;第三,在实践中要从现实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来把握教育的连续性,体现适应与超越的统一,一方面要注意在适应中超越,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在超越中适应。
③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a.教育的功利性。教育的功利性是指它自身活动所产生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功用性和效益,这方面的意义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功利性价值。
b.教育的人文性。教育的人文性是指它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这方面的意义体现为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
c.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要坚持功利和人文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须反映和满足社会需要,这种需求包括社会物质、经济和社会精神文化方面。
d.当前不可忽视教育的人文价值。要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第一,在重视人文精神、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的同时,要避免把它与功利价值对立起来;第二,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要按照时代的发展,去建构对人类功利取向、物质追求和经济发展具有良好价值导向的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在物质与精神、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精神文明与人际和谐,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第三,确立人文精神与功利追求是人生意义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观念。
④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a.民族性。民族性涉及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传递、保持、敬重及维护问题。其根本在于不使自己民族失去独立和自主,从而得以凝聚和发展。
b.世界性。世界性涉及对世界交往与合作的各种文化、规则的认同或接受,进而使自身具有与世界各国进行交往与合作的基础。
c.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价值取向。要把握两点:一是对民族性的理解和把握要避免僵化和封闭;二是在理解和把握世界性价值取向时要避免盲目性。
(2)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①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a.社会化。社会化一般指个体在出生后的发展中,习得社会文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
b.个性化。个性化一般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性(即个体自身多种因素综合而表现出来的独特性)。
c.社会化和个性化是人自身发展的两个相互对应的不同方面,是人得以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标志。人的发展与完善,就在于社会化和个性化二者的和谐与统一。
②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a.理性。理性即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理性遵循(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性遵循,对科学的概念、价值准则的遵循等等),以及运用理性(逻辑、科学概念和价值准则等)来揭示或把握客观对象(自然、社会、人及其相互关系)的普遍性本质和规律,来看待或处理问题的特点等。
b.非理性。人的非理性即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非理性遵循(对产生于感觉、情绪、欲望之上的直觉、直接体验或灵感、顿悟的遵循),以及运用非理性来把握或说明客观对象或事物,来看待或处理问题。
c.纯粹的理性和非理性是不存在的,两者各有所长。当代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在价值取向上要避免陷入理性和非理性二者对立的误区。
③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a.科技素质。科技素质是指与人认识、作用于自然,与人从事物质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的水平,通常体现为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掌握及运用的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思维品质、探索创新的意识、崇尚科学理性的精神等。
b.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与人认识解决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与人从事社会价值建构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文化、价值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水平,通常体现为在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切中所形成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及其能力等。
c.当代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在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价值取向上,必须要摆脱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哲学观的片面性,认识到二者的统一性。
6.分析说明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分析如何认识和处理好各育的关系。
答:我国的教育目的,即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①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一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所确定的社会主义性质始终没有变,在根本上保证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指引着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全面的发展进步培养造就各方面的人才。
②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明确了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即德、智、体、美等方面,将其作为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明确了使受教育者各方面全面发展,即在注重基本素质(德、智、体、美)形成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而不应仅仅局限在德、智、体、美四方面。
③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所蕴涵的一个重要方面。
④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需要各级各类人才与之相适应。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目的所体现的基本要求。
(2)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
①全面发展学说主张,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②纵观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含义的各种表述,可见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
(3)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
①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各育之间的关系。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各育都具有制约或促进其他各育的因素,各育的发展又都离不开其他各育的配合,都需要其他各育与之协调。各育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片面的做法,都有可能导致人的素质发展出现倾斜,各育之间相互区别,不能相互代替。
②根据各育之间的关系,在教育中要把各育结合起来,使它们在全面发展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都得到发展。要注意避免两种片面的倾向:一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二是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开来。
③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时需要针对某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着重强调某一方面。学校教育也常会因某一时期任务的不同,而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但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和放松其他方面,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注意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