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 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答案复习重点笔记

绪论
0.1 复习笔记
一、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概况
1.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人类古老文明有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在雅斯贝尔斯(1883~1969)所说的“轴心时代”即公元前800年至公元200年,主要是古印度、中国、古希腊罗马和犹太文化。
2.东西方文化对于各自的认识
(1)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①在中国人心目中,“西方”一词的含义是指印度,这与佛教的传入有关。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常被视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次成功的示范。
②16~17世纪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人来华传教,中国上层知识分子才与西方社会有了一定的思想交流。
(2)西方文化对于东方文化的了解
对于西方人来说,印度文化和佛教是东方文化。西方人在很长时期内对中国的知识知之甚少。
3.两大文明轴心区
(1)西方文明
①西方文明轴心的历史中充满着多个古老的发达文明之间的外突和交互影响,这些文明在向文明轴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之后,通常消亡或退出历史舞台。
②西方文明是通过吸收不同先进文明的营养、同时也吸收落后民族的新鲜血液,来实现对这些文明的超越的。
(2)中华文明
①古老的中华文明始终占据着历史舞台的中心
惟一的一个古老文明与周边各个落后的游牧民族之间发生冲突并将它们同化,五千年来一脉相承。惟一接触的“西方”发达文明是印度的宗教领域,并且迅速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
②近代以来中国对于西方文明的认识
19世纪西方列强的炮声打开了中国通向西方文明的大门,但近代中国却将西方文明阻挡在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世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西方文化。
二、西方哲学的研究概况
1.中西文化各异的文化精神
(1)传统中国文化
注重现世性的道德修为和建功立业,强调学以致用,重实际而轻玄想,崇现实而抑超越。
(2)传统西方文化
注重超越性的精神思辨和批判意识,强调学以致知,使其往往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生活而遨游于永无定论的形而上学问题的倾向。
2.中国对西方哲学研究薄弱、落后的原因
(1)以“学以致用”审视“学以致知”
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实用性特点,把政治与道德的目的赋予西方哲学,注重西方哲学的实践效用,忽略其思辨性特点。这就是中国学者长期以来习惯于将西方哲学对真理本身的追求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文化根源。
(2)忽略解释世界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成为哲学的根本依据。
②人们只顾按照自己的政治诉求的意愿“改变世界”,而无暇顾及“解释世界”。
(3)日丹诺夫扭曲的哲学史观
①日丹诺夫把整个哲学史变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并主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必须从社会经济基础与阶级斗争的现实状况出发。
②这种扭曲的哲学史观使苏联和受苏联影响的中国哲学界在数十年间无法理解本来面目的西方哲学思想。
三、学习哲学史的方式
1.非哲学方式
把哲学史上的那些人物和他们的思想言论牢记在心,死记硬背,往往事倍功半,头脑僵化。
2.哲学方式
(1)以哲学家的眼光看世界
①西方哲学史重视论证,很少教条,具有自由思想的风度。
②西方哲学史有自己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它是一个个哲学家一步一个脚印地承前启后发展起来的。
③青年人常常缺乏耐心,急于作出自己的判断,偏爱作否定判断。
(2)理解哲学家
①以开放的心态投身于每个哲学家所处的精神氛围和在这氛围中所产生的问题,并进而体会他们的苦恼和困境。
②“入乎其里,出乎其外”。跳出他们的局限并超越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再以投入的心态读他们的后继者的书。
③训练哲学素养。不断地转移自己的立场,训练着对一个哲学观点的快速的领悟力和把握上的灵活性。
四、西方哲学史的发展阶段
1.古希腊罗马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
(1)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存在论)哲学。即使是人生哲学,也是以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哲学为基础、并以人对外部世界(包括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态度为主要内容的。
(2)古希腊罗马哲学家创造了数学方法、辩证法和逻辑来研究自然哲学和本体论。
(3)西方哲学在古希腊的诞生同时也就是西方科学精神的诞生。
2.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1)主观精神的世界是一个比外在的客观世界更深邃的世界,只有在探索客观世界的历练中掌握了适用于一切对象的逻辑理性工具之后,才能更好地研究主观精神世界。
(2)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是对古代哲学的一次彻底否定,本身却是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为前提的,没有希腊哲学的修养,无法理解中世纪哲学。
(3)中世纪哲学是西方哲学精神的自我深化,以上帝名义建立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
3.以文艺复兴为开端的近代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1)人和自然的关系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分别表达了自然(包括人的自然)的原则和人(包括支配自然的人)的原则,这两大原则在上帝的保证下相互过渡和统一,形成近代精神的张力。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①展开了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即认识论问题,表现为由笛卡尔所开创的理性派哲学和由培根所开创的经验派哲学对人类认识之谜的探讨,其中双方又就认识对象的本体论问题各自分化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不同的方向。
②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则将这种认识论的成果向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全面放大,并冲击到上帝的统一性纽带而导向无神论。
(3)主体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关系
德国古典哲学用主观能动的精神去建构客观世界并由此实现主客同一的伟大目标的进程,最终在黑格尔那里构成了一个认识论、本体论和逻辑学三统一的辩证唯心主义体系。
4.现代和当代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第四阶段
(1)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形态
先验哲学、经验哲学、非理性哲学和辩证哲学。
(2)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内容
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辩证哲学、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哲学、孔德等人的经验主义的实证哲学,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
0.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论述题
1.结合你对于西方哲学的知识。谈谈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四川大学2014研]
答: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涉及的是哲学的认识论中的认识的可能性问题。认识论以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为出发点,而且将其贯穿于全部认识论的内容之中,由此引出不同的认识论结论。
(1)唯心主义
在理念论的基础上,唯心主义者柏拉图提出了他的认识论思想。他把世界分为由具体事物组成的“可见世界”和由理念组成的“可知世界”。他指出变化无常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意见”的对象,而不是知识的对象,只有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才是知识的对象。也就是说对于现实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不可能形成真正的认识。
(2)智者派
古代多数哲学家都肯定世界的可知性,但也有些哲学家怀疑世界的可知性,如智者派的高尔吉亚。他认为:无物存在,如果有某物存在,它也是我们无法认识的:即令它可以被认识,我们也无法表达对它的认识。
(3)怀疑论
怀疑论的创始人皮浪认为,万物一致而不可分别。因此,我们既不能从我们的感觉也不能从我们的意见来说事物是真的或者是假的。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美或丑、正当或不正当,都无法判断,因此必须放弃认识,放弃判断。
(4)唯物主义经验论
16世纪以来,认识论问题成为欧洲哲学问题的中心,甚至成为构造哲学体系的出发点,由此形成了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创始人培根坚持从经验出发,认为真正的知识只能从经验中获得;知识就是存在的反映,而人对存在的反映是从感觉经验开始的,毫无疑问人们认识现实的世界。
(5)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是以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为代表的认识世界的观点。他们否认了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大体是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经验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人能够认识一部分的世界而人不能够彻底的认识世界,因为全知全能的只有上帝。
第1章 古希腊罗马哲学
1.1 复习笔记
一、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
1.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
(1)希腊哲学产生的条件
①哲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惊异”和“闲暇”是哲学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
②希腊哲学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希腊民族是一个具有思辨禀性的民族。
(2)希腊民族具有思辨禀性的原因
①希腊城邦社会建立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以个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为基本原则而形成,这种适应商品生产和公平交换所建立的城邦奴隶制国家,其政治形式必然会日益走向工商业奴隶主民主制。
②城邦生活中将普遍性的法律确立为不可动摇的圭臬的做法,使希腊人养成了一种把抽象的原则看得比感性的生活更加具有本质性的思维习惯。黑格尔认为,希腊的精神就是“尺度”和“限制”,就是将规定性给予那些不可度量的东西。
③正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的这种强调统一性和规范性的“尺度”意识(或法律意识),酝酿了希腊人探索宇宙本原和万物根据的哲学冲动。
(3)哲学的含义
在希腊语中,“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
①从广义上来说,一切与知识有关的内容都可以纳入哲学的范围,即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探索,是世界各个古老文化都共同具有的。
②从狭义上来说,只有那种探寻事物的一般原理和原因、追问自然万物的本原和根据的知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慧”,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对这种“智慧”的热爱与追求(即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狭义的哲学即对于自然万物的最普遍的原理与原因的探索,是希腊民族所首创的一门独立学术。
③亚里士多德对自己哲学的划分
亚里士多德曾经把自己的哲学划分为“第一哲学”和“第二哲学”。
a.“第一哲学”是指关于“存在本身”或“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即实体哲学或形而上学;
b.“第二哲学”则是指广义的物理学或自然哲学。
真正的哲学是离感觉经验最远、最少实用性和包含着最普遍的原理的知识体系。
(4)希腊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在希腊,哲学不仅与科学,而且与宗教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罗素认为,哲学乃是某种介乎于科学与神学之间的东西。
①就其研究的对象范围而言,哲学与神学一样都具有超越性;
②就其使用的方法而言,哲学则与科学一样诉诸理性;
③希腊哲学最初表现为自然哲学,它是人们研究自然现象的理论结晶,最初的希腊哲学家都是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但他们也深受希腊宗教的深刻影响。
2.希腊哲学发展的梗概
希腊哲学的发展,总的来看可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1)自然哲学阶段
①起止:从泰勒斯创立希腊哲学开始,直到爱利亚学派对自然哲学的超出。
②核心问题:万物的本原问题。
③基本矛盾:本原的性质是“无定形”还是“有定形”的。
a.米利都学派都是“无定形”学派,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水”、“无定形的东西”和“气”;
b.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的“有定形”学派,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数”;
c.赫拉克利特是两派的统一,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既是无定形的,同时又是自己给自己定形的“火”;
d.到了爱利亚学派,有定形和无定形又分裂为作为真理的“逻各斯”和作为意见的“自然”。真理作为“一”和“存在”高高在上,得到最高的推崇;意见则作为“多”和“非存在”遭到贬抑,但也并没有完全被抛弃,哲学开始显出自己的层次结构来。这为第二阶段作了铺垫。
(2)在逻各斯的基础上从自然哲学走向形而上学的阶段
①核心问题:存在和一的问题。
②哲学家们按照各自的倾向分为两大流派:
a.通过“打碎”逻各斯所建立的“存在”和“一”而重构自然哲学,使之结构化,这就是恩培多克勒的“四根”、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所代表的唯物主义自然哲学;
b.通过对逻各斯本身的解构和重构,呈现出作为逻各斯背后的“尺度”的人和神,即“努斯”(心灵),并由此建立起哲学概念的思辨结构,所探讨的问题域已不再限于自然,而是主要转向了人的伦理生活和社会生活,这就是由智者派的诡辩、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辩证法”所代表的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
c.最后是亚里士多德立足于柏拉图的唯心主义思辨哲学而将之推向体系化,使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也在这个体系的原理下被容纳于其中,从而首次建立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形而上学大系统,在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都达到了古希腊哲学的最高峰。这是希腊哲学的完成阶段。
(3)亚里士多德哲学解体并专注于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阶段
①核心问题
人生如何达到“不动心”的幸福境界。自然哲学(宇宙论)、认识论和逻辑学则成为论证这一问题的手段。
②思想流派
a.伊壁鸠鲁派的感觉论的幸福主义伦理学,以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自然哲学为理论基础;
b.斯多葛派的理性主义的禁欲主义伦理学,以逻各斯主义的宇宙论为理论基础;
c.怀疑派对一切伦理学的解构,在理论上既解构了感性自然,又解构了理性的逻辑论证,只留下一颗力求超越一切的痛苦的心灵。这为新柏拉图主义以“否定神学”的方式进入到基督教的精神氛围准备了思想前提。
二、早期希腊哲学
早期希腊哲学主要是指爱奥尼亚地区的米利都学派和爱非斯学派,南意大利地区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的哲学思想。它们是希腊哲学的最初形态,第一次摆脱了希腊神话的传统思维模式,以哲学的方式提出了关于万物的“本原”的问题。
1.米利都学派
米利都学派试图以某种自然物质来说明万物的本原,奠定了自然哲学的基础。
(1)泰勒斯
泰勒斯(Thales,鼎盛时间约在公元前585年),与雅典城邦的立法者梭伦等人一起被列为当时希腊的“七贤”之一。被誉为“哲学之父”。
①水是万物的本原
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是突破传统的神话宇宙论而用自然物质本身来说明万物本原的第一个尝试。当泰勒斯把水当作万物由以产生的根源时,他第一次以哲学的方式(而非神话的方式)表述了关于本原的思想(尽管“本原”这个概念是由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首先使用的)。他由此被看作希腊哲学的创始人。其观点有:
a.水是具有运动变化的本性的,它不仅是万物由以产生的源泉,而且也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因。
b.主张万物都具有“灵魂”,,把灵魂理解为某种“具有引起运动的能力”的东西,但他所理解的“灵魂”不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而是水所产生的湿气,这种湿气弥漫于宇宙中,构成了万物运动的原因,万物的质料因和动力因在他这里尚未分化。
②原因
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的原因是:他通过观察发现,“一切种籽皆滋生于润湿,一切事物皆营养于润湿,而水实为润湿之源”。
(2)阿那克西曼德
①生平成就
a.发明了日晷和天球仪以测定太阳的轨迹和昼夜平分点;
b.绘制了第一张陆地与海洋的轮廓图;
c.第一个用文字来记录自己思想的人,他写过一部名为《论自然》的著作,可惜早已失传;
d.以一种朴素的方式表达了进化论的思想,他认为生物都是从太阳所蒸发的湿元素中产生的,而人则是从鱼进化而来的;
e.建立了一种宇宙论模型,认为世界的形状像一个圆筒,地球处于圆筒的中间,被大气和火圈所环绕,人们透过气孔而看到的火光就是日月星辰。
②本原“无定形”
a.认为本原应当是一切“无定形之物”。任何单一的或单纯的自然物均不能成为万物的本原,只有各种无定形之物所构成的原始混沌体,才是万物的本原。
b.“无定形”作为一种原始混沌体,包含着一些对立的东西于自身之中,这些对立物就是冷与热、干与湿,由于它们的作用,从原始混沌的“无定形”中分离出万事万物。
c.认为事物的产生不是由于某种基本元素(如水)的转化,而是由于永恒的运动把对立物从“无定形”中分离出来,因此,产生即是对立物的分离。
“无定形”是阿那克西曼德对万物本原的一种否定式的表述,黑格尔认为,阿那克西曼德“把原则规定为‘无限’,所造成的进步,在于绝对本质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东西,而是一个否定的东西、普遍性,一种对有限者的否定。”这意味着哲学思维层次的提高。
(3)阿那克西美尼
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时间约在公元前546年)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他认为地球和日月星辰都是从空气中产生出来的,并且被空气和一种神圣性的“嘘气”(或“精气”)所包围着,他因此而提出了气是万物本原的观点。
①阿那克西美尼关于气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对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思想的一种综合,是对万物本原的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表述。
②气本身具有无定形的属性,正是它的聚散离合构成了宇宙万物。气随着凝聚和稀散这两种相反的运动而分别转化为火、水、土以及宇宙万物。
③阿那克西美尼的气不仅是指一种自然物质,有时候它也指呼吸、灵魂或某种神圣性的东西(“精气”)。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意义上的气,都不具有一种独立的精神性含义。
④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说”表现了一种朴素的物质与精神未分化的思想。只有到了希腊城邦文化的鼎盛时期,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才提出了与物质相分离的独立的精神实体(“心灵”)的概念。
2.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初步涉及了事物的抽象本质,开启了形而上学的源流。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鼎盛时间约在公元前531年),他既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也是一个神秘主义宗教团体的创始人。他是“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发明者,第一次提出了“心灵和表象是在脑子里面的观点(在此之前人们都认为心灵是在心脏里),创立了宇宙中心火(地动说)的理论;在奥尔弗斯宗教的基础上提出了灵魂不死和轮回转世的思想。


关键词:西方哲学史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