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经济类联考真题答案范文

经济类联考写作试题详解及范文(二十七)

用下面的一段话作为一篇议论文的开头,接下去写完一篇立论与它观点一致的议论文,字数要求500字左右。题目自拟。

当前,儿童高消费已经越来越严重,许多家长甚至让孩子吃名牌、穿名牌、用名牌、玩名牌,而自己却心甘情愿地过着节俭的日子。

【试题详解】

(一)材料分析

材料中给出了议论文的开头,指出了儿童高消费现象的普通性和严重性,及家长生活的节俭。根据基本常识及伦理道德,可以知道,孩子的消费明显高过家长是不对的。从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也会产生很多问题,如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会助长孩子的攀比心理,分散孩子学习的注意力,不尊重家长,从小优越的生活会使他们长大后无法面对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挫折等。题干中用了“严重”、“甚至”“却”等词,也可以看出,材料否定了这种现象。

因此根据上述分析,材料中的观点是:儿童高消费是不可取的。

(二)名言警句

1.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成功往往是与艰难困苦、坎坷挫折相伴而来的。——芭贝拉·罗斯

2.应该强调,不严肃认真的教育,有许多隐患。父母使自己的子女享福太早,是不聪明的。——雨果

4.爱子不教,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申涵煜

5.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浇水、施肥、呵护,方能成功。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养好花,不懂得就要向别人请教,学习养花的经验与艺术。——舒天丹

6.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苏霍姆林斯基

7.家长既要负责孩子身体的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既要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又要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会孩子怎样学会知识,又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中]杨振武

8.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泰曼·约翰逊

9.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孩子的素质培养更为重要。孩子强烈的上进心,首先来源于对远大目标的执着追求。所以家长应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目标,激发孩子为了现实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上进心。——晨曦

10.每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是向上的,都是热爱学习的,都是具有自信的,这些品质都是孩子成长必备的。——杨广德

11.家长要善于细心地观察孩子,从孩子的一举一动和支言片语中去发现孩子的求知欲。 ——木村久一

12.成功的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更是孩子的朋友;既是孩子的“严师”,又是孩子的知己。——于漪

13.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珍妮·艾里姆

14.掌握好责骂与训斥的方法与技巧,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与效果。不当的责罚,不知不觉中会伤害孩子。——唐·艾里姆

15.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比对孩子身体的关心更为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布鲁尔·卡特

16.挫折教育并非只是让孩子过过苦日子,干点苦活,挫折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直面挫折的坚强品质。——刘大伟

(三)素材

1.冬天的晚上,带孩子去看包裹着麻包袋睡在桥墩下的人,让孩子知道人生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在得到我们允许的情况下才发生的,而今天睡在这里的人,我相信他们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也像你一样被妈妈抱在怀里,他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为什么他们会过这样的生活,也许是他们的爸爸妈妈已经不在人世,没法照顾他们,也许他们成长后没有好好学习,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来源,只能过这样的生活。我们想要的生活,并不是我们看到的这些人所过的生活,我们要好好的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珍惜和妈妈在一起的机会。

2.在上海知名儿童用品商厦宝大祥为小孙子挑选“六一”礼物的郭女士这样说:“现在的儿童用品不但花样多,而且价格实在有点‘烫手’。一辆玩具小汽车,动辄几百元,而且更贵的也应有尽有,就连最简单的玩具——初生婴儿的床铃,好点的也要四五百元。”

另外,儿童食品中,“精细喂养”也成为一种风气。除各种售价不菲的用蔬菜、水果等各种食物制成的小瓶装菜泥、果泥外,各种婴幼儿奶粉琳琅满目,有的价格达到每听数百元。

除了吃和玩之外,在孩子穿衣方面,花费也是非常高昂。现在高档童装的价格绝不亚于成人服装,一般一件T恤衫至少几十元,好一些得上百元。在上海梅龙镇商场记者看到,一些名牌童装甚至售价一两千元,也并不乏人问津。

各种“个性化”教育消费,更是要价高昂。很多父母把走路还不稳当的孩子送进各种教育机构,学习绘画、乐器、声乐、舞蹈和英语等等,为的就是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嘴里蹦出的一个个英语单词是父母们心中最得意的事情。但付出的代价,不仅是家长精力的耗费和孩子欢乐时光的减少,还有大量金钱。上海某机构就推出过“天才”教育,据称能让4岁宝宝达到6年级英语水平,要价至少3万元。

正应了那句“苦什么不能苦孩子,穷什么不能穷教育”,虽然家长们常常抱怨现在小孩东西太贵,但在掏钱的时候却似乎不眨眼。儿童消费品的生产者正是摸透了父母的这种心理,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儿童消费贵族化,表现出来的确实是对儿童抚养和教育的体贴入微,从而让家长们心甘情愿为孩子的衣食住行及教育高消费。

3.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教授刘豫阳表示,家长的溺爱容易产生两方面问题。一是,孩子生活在两代人的呵护下,从未独立面对困难,几乎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二是,孩子长大以后步入社会,现实的无人重视和过去掌上明珠的境遇会形成强烈对比,孩子将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以面对任何打击和挫折。另外,强迫孩子参加各种知识、技能、情操学习班也是不可取的。

4.“我有,你有吗?”等充满物质诱惑的广告语,正在被为数不少的儿童亲身实践着。河北区一个小学三年级的男孩,春节前的一次购物竟花去爸妈月工资的一大半,而他的节前购物并没有结束。对此心理专家指出,儿童攀比、炫耀等消费心理,不仅给家庭带来巨大的消费支出,而且还会促使孩子的价值观和满意度走向扭曲,在成长过程中及走入社会后容易因过高的满意度难以实现而诱发心理障碍。

5.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的小斌,今年9岁,爸妈月工资加在一起不到四千元,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但爸妈很宠小斌,他想要什么东西都尽量满足。快过年了,小斌告诉爸妈自己好几个同学都有名牌运动装和运动鞋,他也想要买一套。小斌的爸妈到商场一看,这些东西加起来要两千出头,舍不得买。小斌不高兴了,接连两天不好好吃饭。爸妈心疼儿子,咬咬牙就给小斌买了他想要的名牌运动装和运动鞋。儿子还想要一件新羽绒服,爸妈答应他一发奖金就给他买。

6.一项对城市儿童的消费调查显示,儿童消费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沉重负担,近八成的工薪三口之家中孩子的月平均消费超过一个大人。而且,一些儿童的消费已远远超过其所需。在一些家庭中,孩子动辄要购买超过百元的玩具和名牌服装,不爱惜玩具和衣服,花钱大手大脚,在日常生活中提一些不合理的消费要求。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精神卫生与临床心理教研室教授李合群主任医师说,儿童消费中掏钱的主体是家长而不是儿童,儿童消费的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部分家长为了孩子什么都舍得的消费心理,这在某种程度上促使被扭曲的养育模式的形成。可以说,儿童的消费心理,是家长消费观念的反映。而家长对孩子在消费上所持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7.在分析儿童消费心理形成时,医大总医院、环湖医院心理门诊主任张勉说,多数情况下,儿童的消费心理不仅受模仿和兴趣影响,而且还受广告影响。孩子在幼儿时期还不懂得价值,在吃、穿、用、玩等方面一般要求“别人有的我也要有”或是模仿周围人的消费习惯,进行单纯的模仿性消费。我们有时会在商店里看到这样一种情形:小孩吵着要购买某件商品,而父母却不愿意,结果孩子就又哭又闹,甚至一屁股坐在地上不起来,这时多数父母只好同意购买。其实,孩子只是对那件商品产生了兴趣而已,而那件商品未必是孩子需要的。此时,做父母的应该掌握一个原则:不需要的东西坚决不买。多次屈从孩子的无理消费,会给孩子一个错觉,那就是我想要的东西肯定能够得到,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不可能有的事情。

8.张勉曾接诊过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在来心理门诊之前,他已经辞职在家闲呆了一个多月,心里越来越苦恼,以至于焦虑失眠。他在半年内换了三份工作,不是嫌工作累就是嫌钱少,再不就是讨厌某个同事。张勉在同他谈话时了解到,他从小就备受家人溺爱,尽管父母自己很节俭,却不愿让儿子委屈一点儿,小到玩具食品,大到电脑手机,他想要什么父母都给他买。在他心目中,他所需要的东西都是可以得到的,而为什么工作就是这么让人不满意?张勉在分析他的心理时认为,这是他的父母过于满足儿子的需求,使他形成与社会不相适应的满意度酿成的后果。因为从小时候起他就总是处在被满足中,使他潜意识中认为他的需求被满足是理所应当的,以至于当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立即采取排斥躲避的处理方式,这是一种对社会的不适应,是一种心理障碍。

在谈到广告对孩子消费心理的影响时张勉说,电视广告每天反复播出,可以轻易地操纵儿童的信念和喜好。在一些电视广告的误导下,儿童希望通过消费满足提高自己在伙伴中的地位和威信的愿望。儿童对品牌的认知甚至比大人还要强烈,他们在购物时,往往会选择那些在电视上做广告的品牌,从而一些儿童从小就养成了非品牌不可的不良习惯。有些广告词还有意无意地渲染攀比和炫耀心态,诱发孩子“非买不可”的心理。对此张勉认为,儿童与电视单独交流的时间越长,受不良电视广告影响越深,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减少孩子接触电视广告的机会,一旦发现孩子有受广告左右的消费心理,及时诱导不要纵容。

9.一些父母希望为孩子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他们从没想到让孩子认识到物品的价值和所包含的劳动,只是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消费需求。对此李合群指出,对于孩子不是出于需要而只是兴趣或攀比的消费要求,家长应该做的是让孩子明白购买这件物品要付出父母多少天的劳动报酬以及这种付出是否有价值,而不是毫不犹豫购买物品满足孩子要求。当语言讲不通时,可以让孩子通过刷碗、打扫卫生等来获取报酬,再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去购买想要的物品。当孩子明白为了一件没什么用的物品要付出那么多劳动时,他的购买愿望就会大大降低了。

而有的父母喜欢搞物质刺激,譬如告诉孩子你在家或者幼儿园听话就给你买这个玩具,在这种影响之下,孩子也会通过给不给我买东西的方式来判断爸妈是否爱我,如果不给我买就是不爱我,我就应该感到委屈,就应该通过哭闹来抗议。

李合群说,实际上,培养儿童健康向上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心理。家长应该切记不能无原则满足孩子购买欲,也不能把教养方式“物化”,否则会使孩子被满足的条件越来越高,将来对社会的适应性也随之下降。

10.欧盟《不公平商业行为指令》明确界定了两大类不公平商业行为,即商家误导消费者和以羞辱等方式怂恿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做法。另外,新法律不仅具体列出了属于绝对禁止的30多种不公平商业行为,还明确禁止媒体在未明确说明的情况下以新闻方式对商家的产品进行有偿推销,并加强了对儿童等“脆弱”消费群体的立法保护,如禁止商家诱导儿童通过吵闹方式让父母购买其产品或者以直接劝告性的语言怂恿儿童购买。

11.“六一”儿童节没过几天,上小学一年级的小男孩小明(化名)又向妈妈高女士提出要买一款新玩具的要求,因为家里同类型的玩具太多了,而且看着不是很好玩,一开始高女士并没有答应儿子的要求。为此,儿子跟她较起了真,做什么事都满脸不高兴,每天晚饭后也不再出去和院子里的小朋友一起玩,问他为什么,孩子理直气壮地说:“别的小朋友都有那种玩具,只有我没有,太没面子了。”最后,高女士还是无奈地给儿子买了那款其实他并不是非常需要的玩具。

高女士告诉记者,虽然儿子才上小学一年级,但是儿子的月均消费接近于整个家庭消费的二分之一,超过了她和丈夫的消费水平。生日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从上幼儿园开始,每年儿子过生日至少要花销500元,买大号蛋糕,准备送给小朋友的礼品,人人都要有份,光以批发价买来送给小朋友的牛奶、糖果和小文具等礼品就花了300多元。前一阵,儿子要求今年过生日要请小朋友们去肯德基餐厅吃一顿。虽说去肯德基餐厅那种高消费场所请客是一笔不菲的花销,但由于别的小朋友也请小明去过一些高档餐厅消费,高女士也只有同意。

说起孩子们的高消费,高女士有一肚子的苦水:“现在孩子都有品牌意识,吃、穿、玩都要讲究牌子。鞋子要穿600多块一双的阿迪达斯;一个星期左右要买一次玩具,便宜点的几十块,贵的要上百甚至好几百,前几年搬家时,光儿子的玩具就有10大箱。儿子每天傍晚出去玩还要5元的零花钱买饮料、零食。”

高女士曾经看到这样一幕:几个小孩在玩滑板车,只有一个小孩孤零零地提着自己的滑板车站在旁边看着。问他们为什么不一块儿玩,孩子们回答说:“他的滑板车是在地摊上买的便宜货,才100多块钱;我们的是正牌货,三四百块的,我们不跟‘便宜货’玩。”孩子们的回答让高女士既震惊又哭笑不得,回家后把这事告诉了丈夫,丈夫也颇有感慨,“看来以后卖血都要给孩子买好的。”

今年上小学五年级的冰冰(化名)从上小学就开始用手机,玩电脑比父母都还要熟练,对自己吃的、穿的、玩的有自己的一套“原则”。虽然漂亮的衣服、可爱的芭比娃娃和毛绒玩具堆满了原本宽敞的房间,但小冰冰的物欲仍在膨胀,她总是变着法来满足自己的物欲,而且这些物品的档次和价格也随她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高。现在,冰冰的一条小裙子或是一双小皮鞋就要七八百元。有一次,她还批评家里一位亲戚的穿着,那位亲戚很无奈地回答:“我全身上下的衣服、鞋子加起来还没你脚上的一双皮鞋贵。”

小明和冰冰只是未成年人高消费群中很普通的例子,绝不是表现最过分的。马女士告诉记者,15岁的儿子今年上初三,儿子的衣服、鞋子几乎都是阿迪达斯和耐克的,李宁的都很少,一套夏天的“行头”得上千元,而冬天的基本要两千元左右。但儿子的消费在班上只能算中等水平,他们班有的同学每天的零花钱就要用上百元。

据相关媒体统计,儿童的消费成了越来越多家庭无法承受之重,在近八成的工薪三口之家,孩子的月平均消费竟超过一个大人。追名牌、重样式、求洋心理、讲排场,成为中国儿童超前消费的突出特点。

12.说起自己童年的消费体验,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潘先生告诉记者,由于物质特别匮乏,即使有钱也买不到东西,所以那个年代几乎没有消费的概念。平时的书费、零花钱都是自己拾废铁、废纸、剥蓖麻挣的;穿的衣服都是小补丁压着大补丁,很少有新衣服;玩具都是自己做,用小刀把木头刻成一把木头枪、“红缨枪”、陀螺等各种玩具。玩得最多的还是弹弓,一根铁丝或一个小树杈加些橡皮筋就可以制成一个像模像样的“武器”了。

在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金小姐的童年记忆中,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偶尔会给一两角的零花钱,差不多三分之二都是用来买零食。过年的时候,每隔两三年会有一套新衣服,有压岁钱,大部分上缴后,留下的压岁钱大都被用来买小人书,如《丁丁的故事》、《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也有动画片,但电视不普及,很少能看到。那个时候玩的东西也很少,女孩喜欢跳皮筋、放风筝,也都是自己动手做成的。

出生于1985年的小李说:“在我们80后的记忆里,我们是吃着酸梅粉、跳跳糖,看着动画片《小龙人》、《舒克和贝塔》长大的。可以说我们这一代并不缺乏娱乐活动,也不缺少物质条件和时间。”上小学的时候,每天有一元的零花钱,用5角吃早餐,剩下的就贡献给学校门口的流动小贩和校园内的“小卖部”。玩的方面,洋娃娃也很常见,十岁生日时,妈妈买的那个大绒毛狗是记忆中最贵的玩具,一直保存到现在。而班上的男孩每天会想方设法,甚至不吃早餐把省下的钱拿去打游戏机。

13.面对越来越物欲化的未成年人,大家不禁要问一句:“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儿童的高消费到底是谁在推波助澜?

玉溪市红塔区教育局德育科余溪老师说,儿童的高消费,家长是占主导因素的,儿童的消费心理,是家长消费观念的反映。儿童消费中掏钱的主体不是儿童而是家长。儿童消费的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部分家长为了孩子什么都舍得的消费心理,促成在某种程度上被扭曲的养育模式。

最能反映当前家长对孩子的消费态度的是“再穷不能穷孩子”这句话。于是,“以孩子的名义”成了许多家庭消费的最充分理由。家长可以承认自己不如人,但是,家长们不能容忍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因为消费水平不如其他小朋友而被嘲笑。

作为家长,又是怎么看待儿童高消费的呢?小明的妈妈高女士说道,“我们家长虽然有‘想给孩子最好的’这种心理,但更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高消费是被动的。就说孩子的生日宴吧,我们知道不该为孩子大操大办过生日,可是只有自己的孩子过生日不请客,别人家的孩子都请客,就会被别的小朋友嘲笑,觉得没面子,久而久之与其他小朋友的人际关系就会疏远。孩子会因此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这对他们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玉溪师院教育学院副教授、党委书记李丽分析道,通过抬升自己的消费额度来体现自己的地位在成人世界中越来越普遍,相应的,受成人的影响,在孩子圈中也形成自己的儿童文化。如果别人都有的东西,自己没有,孩子就会很不自信。孩子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好,就要抬高消费额度,占据一个不弱势的地位。

此外,广告对孩子的消费心理也有很大影响,电视广告每天反复播出,可以轻易地操纵儿童的信念和喜好,在一些电视广告的误导下,儿童希望通过消费满足提高自己在伙伴中的地位和威信的愿望。儿童对品牌的认知甚至比大人还要强烈,他们在购物时,往往会选择那些在电视上做广告的品牌,从而一些儿童从小就养成了非品牌不可的不良习惯。有些广告词还有意无意地渲染攀比和炫耀心态,给孩子造成我没有这种商品就矮人一头的错觉,诱发“非买不可”的心理。

14.生活水平提高了,儿童用品要不要高消费值得深思。教育专家认为,儿童高消费后果是“致命”的。

余溪说道,高消费将会产生多方面问题。一方面,会造成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会导致儿童形成奢侈、享受、浪费等错误消费观念和盲目攀比的不良习气。更为严重的是,攀比消费、贵族化消费会导致孩子之间的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强烈反差,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会误导他们的人生追求。

父母一味地给予孩子物质享受,会使孩子没有投入、产出等基本概念的认识,会让孩子觉得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能达到甚至超出目的,从而使孩子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看问题、处理事情不切实际,长大后在社会上很容易栽跟头。“可以说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眼高手低’、‘自私’、‘自我中心主义’,甚至把‘自我优先’、‘人人为我’理所当然化,日后很难与他人相处,不愿为那些需要付出较多和较长时期努力的目标而奋斗。”李丽认为,现在队伍越来越壮大的“啃老族”与此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人从小总是处在被满足中,他潜意识地认为他的需求被满足是理所应当的,以至于当其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立即采取排斥躲避的方式,这是父母过于满足孩子需求、使他形成与社会不相适应的满意度酿成的后果。

李丽告诉记者,孩子的消费观念和行为,需要家长的教育和引导,不能一味纵容,应该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同时,教会孩子如何取舍,培养责任意识,懂得任何东西的得到都是需要付出的道理。

余溪总结说,“首先,家长自己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需要注重的不是孩子物质层面的满足,而是孩子精神层面的满足;其次,学校也要加强德育教育,尤其要提倡节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整个社会也要有崇尚节俭之风的氛围,才能让孩子远离高消费,健康成长。”

【试题范文】

范文一

儿童高消费:是爱还是害?

当前,儿童高消费已经越来越严重,许多家长甚至让孩子吃名牌、穿名牌、用名牌、玩名牌,而自己却心甘情愿地过着节俭的日子。虽然家长们也常抱怨有关小孩的东西太贵,但宁可自己节俭,也要为孩子消费,正应了那句“苦什么不能苦孩子,穷什么不能穷教育”。

不少商家认为,“以孩子的名义”是最能让家长爽快掏钱的营销攻略。“再苦不能苦孩子”,反映了一些家长为孩子而盲目消费的非理性态度。深层次的心理动因则是以此作为爱孩子的表达方式。

那么,对孩子的关爱程度,能否用高消费来衡量?答案是否定的。儿童高消费是家长对孩子溺爱的结果,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首先,它滋长了虚荣心理,互相攀比只会让孩子陷于物欲化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其次,儿童的超前消费会导致孩子责任感的缺失,从而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往往自私狭隘、自理能力差、缺乏感恩的心。再次,不合理的要求被过分地满足,会给孩子以“凡是想要就能得到”的错误表象,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心理上易出现障碍,常常遭遇挫折。 

因此,盲目的高消费对孩子而言,是害而不是爱。家长自身首先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注重孩子精神层面的满足而非物质上的满足;孩子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也需要家长的教育和引导,不能一味地纵容。最为重要的是,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过程中,教会孩子如何取舍,培养其责任意识,懂得任何东西的得到都是需要付出的道理。如此,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

范文二

孩子,还应富养精神穷养身

当前,儿童高消费已经越来越严重,许多家长甚至让孩子吃名牌、穿名牌、用名牌、玩名牌,而自己却心甘情愿地过着节俭的日子。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让涉世未深、不晓人间疾苦的孩子们过早地沉浸在物质所带来的愉悦中,不仅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金钱观,也变相剥夺了他们在生命最纯粹的年华心无旁骛培养坚韧品格和精神志求的权利。

家长们常常以“苦什么不能苦孩子,穷什么不能穷教育”为自己的慷慨行为开脱,但殊不知此言并非绝对真理,“不穷教育”是为了培养民族的希望,树立孩子们健全积极的人生信念和丰富广阔的眼界视野,以达精神之富足,而非简单用金钱去构建孩子一个舒适安逸的玻璃温室。世界巨富洛克菲勒每星期只给孩子5美元零花钱,并且要求孩子坚持记账。他这样做并非出于一个父亲的吝啬,而实际上正是在为孩子的人格修养进行慷慨的投资:培养孩子的节制精神和理财观念,而这些才是能够伴随孩子终生的珍贵财富。

此外,在社会心理学上还有个著名的饱享剥夺理论:当你的需求被过度满足的时候,你的快乐也被同时剥夺。家长对孩子物质需要的无原则纵容,不仅没有增添孩子的幸福和快乐,反而导致孩子的欲望不断增加,攀比之心日胜一日,从而产生更多未被满足的愿望,也平添更多烦恼和失落。相反,如果能够对孩子稍加“吝啬”,使他果学会克制和忍耐,把节制后的获得看成对自己的奖赏,延迟满足,反而会获得更大的幸福。

花儿娇嫩,只有在适度的水分和养料的尽心调养下才能健康成长,对孩子的物质培养也应有所克制,并为他提供充足的精神养料,使之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经济类联考写作试题详解及范文(二十八)

以你最喜欢的一句格言,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议论文。

【试题详解】

(一)材料分析

本题可以看成是一道“话题作文”:出题者只是给出一个话题作为写作的范围。话题作文的目的在于鼓励考生的个性和创新,因此它的写作自由度相当大。考生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或者自己的座右铭来进行阐述,行文中可以举出古今中外的例子进行论证,同时,考生还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论述该格言对自己起到了什么样的激励作用。例如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格言,考生就可结合古今中外好学而发奋的格言或者事例,以及自己学习的经历来谈。再比方说“有志者事竟成”这句格言,考生就可以列举因为意志坚定而最终取得成功的名人事例,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论述自己如何通过努力达成了一件事。

(二)名言警句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5.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7.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9.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列传》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1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5.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16.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1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9.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0.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

2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22.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曹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2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24.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处事》

26.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27.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2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训俗遗规》

29.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练兵实纪·刚复害》

3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3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32.丈夫不报国,终为贫贱人。——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33.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3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3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3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38.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徵

39.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40.命为志存。——朱熹

4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