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通史考研真题复习重点笔记
二、名词解释
1.李延年
答:李延年(?~约前90年之后),中山人(今河北省定州市),西汉音乐家,汉武帝时代乐府领导人,父母兄弟都以音乐为职业。李延年早年因犯法受腐刑,当了太监,后因“性知音、善歌舞”而得到汉武帝的宠受,被封为协律都尉,主管乐府。李延年把乐府所搜集的大量民间乐歌进行加工整理,并编配新曲,广为流传,对当时民间乐舞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对我国后来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李延年善于歌唱,史称“每为新声变曲,闻着莫不感动”,还擅长作曲,作有《郊祀歌》十九章,即为武帝祭祀天地而制作的歌曲乐章,并将西域乐曲《摩诃兜勒》改编成“新声二十八解”,成为最早明确记载运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创作的音乐家。西汉乐府形成重视民间音乐的传统并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李延年的才华和卓越领导是密不可分的。后来李延年命运多舛,最终全家被处死,成为封建时代音乐家不幸命运的缩影。
2.乐府
答: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汉代乐府是主管俗乐的机构,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谣、加工配乐、创作并填写歌词、创作和改编曲调、研究音乐理论、进行演唱和演奏。至汉哀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撤销乐府,汉代乐府共存在了105年的时间。汉代乐府重视民间音乐的态度,不仅促进了汉代民问音乐高度繁荣,而且对其后中国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响。此后几朝的乐府在此方面大为逊色,晋代有太乐乐府,《隋书》太乐与乐府不分,至唐代大乐署之外无乐府,此后也不再有乐府机构。
3.鼓吹乐
答:鼓吹乐是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演奏为主的音乐形式。鼓吹乐以鼓、排箫和笳为主奏乐器,中间有歌唱。鼓吹乐自秦汉代以来起源于我国西北边境地区,根据主奏乐器和表演场合分为二部,有箫笳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于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一般把鼓吹乐按用途分为四类: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铙歌、横吹。鼓吹乐的具体划分并无严格界限,并随时代而异,愈近后世各类之间区别愈小,最终统称鼓吹其音乐成分最初是以外族音乐为主的,两汉期间与相和歌、清商乐等民间音乐关系密切,横吹则与西域音乐《摩诃兜勒》有关,汉魏以后与北狄乐及北方箫鼓有关。鼓吹乐源于民间,后供奉于官府,其后又逐渐向民问发展,明清以来的民间吹打与鼓吹乐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4.《广陵散》
答:《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汉族一首大型琴曲,中国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根据蔡邕《琴操》的记载,琴曲表现了聂政刺韩王的悲壮故事。现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谱中有“刺韩”、“冲冠”、“发怒”、“投剑”等分段小标题。琴曲共有45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着重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之后则表现了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和赞扬。正声则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刻画出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气贯长虹、声势夺人的音调一直为封建的道学家们所咒骂,宋代朱熹所说:“其声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由此,《广陵散》也成为我国现存琴曲中唯一一首具有杀伐战斗气息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5.清商乐
答:清商乐指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一种汉族音乐,是相和歌的继承与发展,是东晋南渡以后,北方的相和歌随着汉族政权南迁,和南方的江南吴歌、荆楚西声逐渐融合成一种新颖的音乐。其作品绝大多数皆以爱情为题材,较少有触及社会矛盾的现实内容,风格一般都较纤柔绮丽,但也有许多确实具有清新自然之美,主要用于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清商乐包括了“中原旧曲”(相和歌)、“江南吴歌”、“荆楚西声”三种成分,其中主要成分是南方民间音乐。南北朝以后,清商乐完全取代了相和歌,成为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隋唐时期,清商乐则列人多部乐中,是华夏正声的象征。清商乐所用乐器有钟、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篪、埙等15种。其“清商三调”是沿用“相和三调”而来,即平调、清调、瑟调。清商乐的古调至今多存于琴曲之中。
6.“百戏”
答:“百戏”是我国古代兼有音乐歌舞成分的杂技表演总称,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民间歌舞、杂戏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表演中多伴有音乐的唱奏。“百戏”一词出现在汉代,张衡《西京赋》最早在文学作品中记述我国古代“百戏”的演出情况,汉代特有的石刻画像艺术以及杂技陶俑则形象地再现了汉代百戏演出的盛况。在汉代,“角抵戏”又是“百戏”的别称。魏晋南北朝时期,“百戏”继续盛行,以至于宗庙祭祀中都有表演。南北朝以后,“百戏”亦称“散乐”。到隋代,“百戏”这种原本是民间的艺术已为宫廷所吸收,变得相当贵族化。唐代“百戏”始终为贵族统治阶级所喜爱,其形式之多样、表演之精湛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如最有特色的“舞马”。元代以后,“百戏”内容更加丰富,却各自走向独立艺术形式,包罗万象的“百戏”一词最终销声匿迹。
7.三百六十律
答:三百六十律是由南朝钱乐之在元嘉年间(424~453)所创的一种律制。据《隋书·律历志》载,钱乐之在京房六十律基础上继续引申,共生出三百六十律。该律制将黄钟回归的音差值进一步缩小到1.845音分,今天称之为“钱乐之音差”,并“以律附历”,发展到全年中每天用一律的程度。钱乐之将三分损益律的古代最大音差缩小到了最小程度,从而在中国律学史上达到把一个八度细分的最高程度。但是,这种律制无法运用于音乐实践中,因此没有应用价值。
8.何承天新律
答:何承天新律是由南朝乐律学家何承天(370~447)所创的律制。《宋书·乐志》中称其为“新律”。何承天新律不同于京房六十律中提出的加律方法,而是致力于实现古人“十二律旋相为宫”的理想,寻求在十二律内部进行调整的新的途径。他将所生变黄钟的8.8788寸与正黄钟9寸取差值,得0.1212寸。根据三分损益生律顺序,每生一律迭加0.0101寸,使得生至第13律时恰成9寸还生黄钟。这种律制取振动体长度的等差数列,虽然并非真正的十二平均律,但它在实际效果上已十分接近。因此何承天新律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数字计算对十二平均律的探索,在中国律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9.荀勖笛律
答:荀勖笛律是西晋律学家荀勖于晋泰始十年(274)制成的定律法,又名晋泰始笛律。笛律是管律的一种,在不设钟磬的场合,奏乐时据这种特制的笛来为弦乐器和歌唱确定调高。晋泰始以前的笛律,往往凭经验制作无严格律数,笛律有严格律数的,以荀勖笛律为代表。荀勖笛律形状如现在直吹的箫,全套12支笛各适用于吹奏一调,应十二律。每笛开六孔,可吹奏正声调、下徵调、清角调三种不同形态的七声音阶,即荀勖所谓“三宫二十一变”。
10.正声音阶
答:正声音阶是中国古代音阶形式。其结构特点为:七声,半音位于四、五级和七、八级之间,也即五正声之外含变徵与变宫二个变声。这种音阶形式的理论根据源于《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律”篇的生律次序,在传世的先秦文献中并无结构及各级阶名的直接记载。从洛庄汉墓编钟的测音看已有其存在,荀勖笛律中称之为“正声调”。20世纪20、30年代以来,又称为“古音阶”,后又名“雅乐音阶”,目前学术界一般称之为“正声音阶”。
11.《酒狂》
答:《酒狂》是魏晋时期阮籍所作的古琴曲,载于《神奇秘谱》等多种琴谱中。根据姚丙炎先生的打谱,该曲采用了三拍子的节奏,音乐主题是一个不断向上跳进、又复渐次下行的乐句。乐曲通过描绘混沌、朦胧的情态,以发泄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音乐内在含蓄寓意深刻。其特点是将调式主音和属音等稳定音作为每拍首尾的支点,中间嵌入大跳音程,从而造成节拍轻重颠倒的效果,刻画出酒醉者步履蹒跚的神态。全曲共有五个段落的循环变奏,张力不断加大,感情不断深化,至尾声“仙人吐酒声”才通过较为自由的节奏,将饱满的情绪舒缓下来,最终乐曲在悠长的节奏中结束。《神奇秘谱》解题载:“籍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世虑于形骸之外,托兴于酗酒,以乐终身之志。”即阮籍借助乐曲中醉酒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现实强烈不满,但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心情。《酒狂》一曲,手法简练,形象丰满,思想深刻,展示了文人高度的文化修养,堪称我国古代音乐中的珍品。
三、简答题
1.琵琶曲《十面埋伏》描写的是哪一场战争?描写同一场战争的还有哪首琵琶曲?它们有什么不同?(起码写出三点不同)
答:秦代末期的楚汉战争。另有琵琶曲《霸王卸甲》。两曲立场不同:《十面埋伏》着重描写刘邦及其大将韩信如何打败项羽的过程,气势恢弘;《霸王卸甲》着重刻画战败者项羽的心理,情绪悲壮。定弦不同:《十面埋伏》ADEA;《霸王卸甲》ABEA;创作主要技法不同:《十面埋伏》主要按战争过程展开,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战争场面;《霸王卸甲》虽也注重写实性,但更注重内在情感表达。且《霸王卸甲》主要以一个主题发展而成。
2.简述相和歌和清商乐的区别与联系。
答:(1)联系:相和歌是汉代汉民族各种民间歌曲的总称。它包括清唱的“徒歌”、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以及“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乐器与歌唱相和的形式。相和歌常用的乐器有节、笙、笛、琴、瑟、琵琶(汉琵琶)、筝等,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朝会、祀神乃至汉族民俗活动等场合。清商乐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一种音乐,它是晋室南迁之后,旧有的相和歌和由南方民歌发展起来的“吴声”、“西曲”(或称“吴歌”、“荆楚西声”)相结合的产物,是相和歌的直接继续和发展。其中的“吴声”与“西曲”,一方面从相和歌中吸取了有益的经验,另一方面仍发挥其原有的音乐特色,形成了多样的富于特色的音乐结构。清商乐主要包括三种音乐成分:中原旧曲(即相和歌)、江南吴歌、荆楚西声。其中,“吴歌”是江苏一带的民歌,风格抒情、细腻,以表现爱情为主,代表作有《子夜歌》等。“西曲”则是湖北一带的民歌,曲调较多,有30多种,内容多是抒发游子思归的别离之情,代表作有《乌夜啼》等。
(2)区别:从歌词内容来看,相和歌来自民间的一部分“街陌谣讴”,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呼声。如《饮马长城窟行》,通过家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反映了人民被征在外或被迫离乡背井的痛苦。此外,尚有不少作品歌颂了坚贞的爱情,其中《陌上桑》通过民女罗敷不畏强暴的光辉形像,鞭挞了统治者的丑行,更是杰出的佳作。而清商乐与相和歌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是它的作品绝大多数皆以爱情为题材,较少有触及社会矛盾的现实内容。其风格一般都较纤柔绮丽,但也有许多确实具有清新自然之美。这种情况的产生,固然和士族地主阶级的享乐需要有直接的联系,但作为一种最普通的感情表现,却也另有其时代的需要。
3.简述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歌舞优戏的发展状况。
答: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歌舞优戏迅速发展,其中的戏剧因素也在不断加强,虽然这时的歌舞优戏还处在萌芽的戏剧表演状态,却对后世戏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1)汉代流行的一种歌舞表演叫做“角抵戏”,又称“百戏”。角抵,是两个人摔跤或拳斗,而“戏”的字义本身即带有竞技之意。汉代最为著名的“角抵戏”是《东海黄公》,讲述了东海人黄公,年少时武艺高强,能够制蛇御虎,年老后气力衰竭,最终为白虎所杀的故事。由于《东海黄公》已是一种故事表演,因此有人认为它是中国戏剧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开端。
(2)魏晋南北朝时期歌舞戏和参军戏是两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前者以歌舞表演为主,后者以调笑逗乐为主。产生于北齐的《踏谣娘》是歌舞戏中最为著名的作品,表现了一位苏姓郎中酗酒后殴打妻子,其妻哭诉于邻里的情节,表演形式且步且歌,载歌载舞,众人帮腔。这是古代一出讽刺性戏剧,作品中男扮女装、小丑扮相以及一唱众和的形式,都说明了中国戏曲中的传统表现手段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参军戏以调笑滑稽为主,其中被戏弄的对象叫“参军”,执行戏弄任务的角色叫“苍鹘”,参军戏最初以说白为主,后来逐渐加入了管弦伴奏。唐代诗歌中有“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的描述,可知这种形式在唐代仍十分流行,直至宋杂剧兴起后才走向衰落。
4.魏晋时期文人音乐家具有哪些特点?
答: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代,特殊的时代环境,使失意的文人寄情于音乐,由此产生了一批文人音乐家,他们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犀利的文笔,善于从理论高度探索和研究音乐的规律,他们的参与将当时的音乐推向了更高的层面。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魏晋文人音乐家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家中的佼佼者,归纳起来大致具有以下特点:
(1)有很高的音乐天赋,但不以音乐为职业。
(2)多数擅长演奏古琴,如嵇康善于弹琴,因在刑场上从容不迫弹奏《广陵散》而传为佳话。
(3)有的兼及音乐创作和理论著述,嵇康有两篇著名的音乐论著《琴赋》和《声无哀乐论》,前者表现了嵇康对音乐艺术的竭力提倡和对琴曲艺术的推崇,后者则是一篇充满自律论色彩的音乐美学论著,在我国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往往是音乐世家,有深厚的家学渊源,阮咸是阮籍之侄,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之孙。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
(5)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操。魏晋“竹林七贤”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们都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然而由于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大才,却没有值得辅佐的明主,只好用形骸放浪、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苦,借助不同常人的处世方式表达着对苦难社会的关注和无奈。
第4章 隋、唐、五代时期
(公元581~960)
一、单项选择题
1.唐宋两代盛行的一种戏剧表演形式是( )。
A.俳优
B.角抵戏
C.参军戏
D.南戏
【答案】C 查看答案
【解析】参军戏是中国古代戏曲形式。一般是两个角色,被戏弄者名参军,戏弄者叫苍鹘。至晚唐,参军戏发展为多人演出,戏剧情节也比较复杂,除男角色外,还有女角色出场。参军戏对宋金杂剧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2.《踏谣娘》属于以下哪种戏剧形式( )。
A.角抵戏
B.大面戏
C.歌舞戏
D.参军戏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踏谣娘》是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戏。属于踏歌的一种,踏歌本是一种巫歌、巫舞,后来发展成极具观赏性的歌舞和戏剧表演,其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
3.由龟兹人苏祗婆传入的宫调理论是( )。
A.燕乐二十八调
B.五旦七声
C.八十四调
D.同均三宫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苏祗婆曾从他的父亲那里学了西域所用的“五旦”“七调”等七种调式的理论,他把这种理论带到中原,当时的音乐家郑译曾从苏祗婆学习龟兹琵琶及龟兹乐调理论,创立了八十四调的理论。
4.琴歌《阳关三叠》是根据下列哪首诗歌谱曲而成的( )。
A.《送元二使安西》
B.《别董大》
C.《长恨歌》
D.《杨柳枝》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阳关三叠》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汉民族音乐作品中的精品。这首乐曲产生于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5.最早载有琴歌《阳关三叠》的是下列哪部著作( )。
A.《浙音释字琴谱》
B.《琴操》
C.《神奇秘谱》
D.《琴学初津》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最早载有《阳关三叠》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而流行的曲谱原载于明代《发明琴谱》(1530),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76)。新中国成立后,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
6.唐代随着佛教传入而产生的说唱形式有“俗讲”和( )。
A.鼓词
B.唱赚
C.变文
D.梵呗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变文是中国唐代俗讲底本,唐代兴起的一种汉族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7.《霓裳羽衣舞》是我国( )代著名舞蹈作品。
A.汉
B.唐
C.宋
D.元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霓裳羽衣舞》相传为唐玄宗作曲,安史之乱后失传,是唐朝大曲中的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8.唐代大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 )。
A.《兰陵王》
B.《秦王破阵乐》
C.《霓裳羽衣舞》
D.《太平乐》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汉族音乐与外来音乐相结合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全曲由36段组成。但唐大曲的段数多寡不等,有数段、十数段或数十段者。
9.隋唐至宋,在宫廷宴饮时娱乐欣赏的音乐称为( )。
A.燕乐
B.清商乐
C.西凉乐
D.龟兹乐
【答案】A 查看答案
【解析】中国隋唐至宋代的宫廷中宴饮时,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称为“宴乐”也称“燕乐”。
10.“七部乐”设立于以下哪个朝代( )。
A.隋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隋文帝极重视音乐,文帝开皇初(约581~585)制七部乐:(1)《国伎》、(2)《清商伎》、(3)《高丽伎》、(4)《天竺伎》、(5)《安国伎》、(6)《龟兹伎》、(7)《文康伎》(即(礼毕))。大业七年,隋炀帝在七部乐之上扩设《九部乐》。
11.下列哪一乐部为隋代“七部乐”中所没有( )。
A.文康伎
B.康国伎
C.安国伎
D.西凉伎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隋文帝极重视音乐,文帝开皇初(约581~585)制七部乐:①《国伎》、②《清商伎》、③《高丽伎》、④《天竺伎》、⑤《安国伎》、⑥《龟兹伎》、⑦《文康伎》(即(礼毕)。
12.唐代“十部乐”中最后加入的一个乐部是( )。
A.高昌伎
B.康国伎
C.疏勒伎
D.礼毕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唐高祖武德初,继承了隋代的九部乐,月制、舞制都相同。到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废除了《礼毕》;贞观十六年宴请百官时加奏《高昌伎》,自此演变成为十部乐。
13.唐代大曲结构复杂,杨荫浏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散序、中序和( )。
A.歌头
B.排遍
C.破
D.乱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唐大曲基本结构若根据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中的记载,可以看出是由“散序——歌——破”三大部分组成。①散序——节奏自由,器乐独奏、轮奏或合奏。散板的散序若干遍,每遍一个曲调;②中序——或称拍序、歌头。其节奏固定,慢板,以歌唱为主,器乐伴奏,舞或不舞;③破、舞遍——以舞蹈为主,用器乐伴奏的段落。
14.唐代隶属太常寺的音乐机构有太乐署和( )。
A.大司乐
B.鼓吹署
C.太常卿
D.教坊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隋、唐时期的音乐教育机构,是设立在中央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太常寺管辖下的“大乐署”和“鼓吹署”,属于政府管理下的音乐机构,兼管雅乐和俗乐。隋、唐的太常寺机构规模庞大,乐工众多。
15.唐代由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有教坊和( )。
A.太常寺
B.大司乐
C.大乐署
D.梨园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唐代的音乐机构有政府管辖的太常寺和直接由宫廷管辖的教坊、梨园。“梨园”是专门教习、演奏法曲的音乐机构,因设立在禁苑附近的梨园而得命。其弟子是从太常寺乐工中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以从事“丝竹之戏”的器乐演奏为主,多为男性演员。
16.以下音乐机构不属于唐代的是( )。
A.太常寺
B.大司乐
C.大乐署
D.梨园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大司乐”作为周朝的音乐机构,掌握着音乐教育和执行礼乐的职能,它的培养对象主要是王室和贵族的子弟,也有一些是从民间选拔出来的优秀音乐人才。学习内容主要为音乐美学、演唱和舞蹈;学时为7年,从13岁开始学习,20岁毕业;学生人数达1400余人,其中音乐教师(乐工)有600多人,可称得上是一所师资雄厚、机构完备的音乐学校。
17.唐玄宗将“小部音声”设立于以下哪一音乐机构之中( )。
A.太常寺
B.教坊
C.大乐署
D.梨园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宫中的梨园还附设有一个“小部音声”。它由三十几个十五岁以下的孩子组成,曾在天宝十四载因演出新作品《荔枝香》而受到唐玄宗的称赞,可见它也有一定的艺术水平。
18.历史上“开皇乐议”事件发生在以下哪个朝代( )。
A.秦代
B.西汉
C.隋代
D.唐代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开皇乐议”是隋初朝廷以改作雅乐为题的一场讨论。郑译、万宝常、苏夔、何妥等各自提出了看法,一时众说纷纭、是非混乱。隋文帝最终作出"黄钟一宫"的选择。在各种看法的后面是音乐文化观念的不同及个人间利益的争斗;“黄钟一宫”迎合了隋文帝的"好符瑞"思想。其中,郑译提出的乐学理论兼容中外民族音乐基本乐理的特点,在当时及后来的音乐实践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开皇乐议”中的是是非非暴露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集团对待音乐文化问题的某些本质性的思想与行为。
19.隋代被誉为“识音人”的音乐家是( )。
A.万宝常
B.李延年
C.郑译
D.苏祗婆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万宝常幼时从祖诞学得祖氏家学,即洛阳旧曲,并能演奏多种乐器,曾为宫廷制造玉磬。他听觉异常灵敏,曾于席间论乐,时无乐器,遂以竹筷敲击大小碗盏什物,奏出和谐的曲调,博得“知音”之名。
20.以下由万宝常提出的乐律理论为( )。
A.六十律
B.八十四调
C.五旦七声
D.二十八调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最早提出八十四调理论的是梁武帝萧衍,《隋书·音乐志》隋代音乐家万宝常,运用“改弦移柱”的方法“旋相为宫”,得七调,十二宫,合八十四调。
21.最早载有琴歌《阳关三叠》的是下列哪部著作( )。
A.《浙音释字琴谱》
B.《琴操》
C.《神奇秘谱》
D.《琴学初津》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最早载有《阳关三叠》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而流行的曲谱原载于明代《发明琴谱》(1530),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76)。新中国成立后,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
22.琴曲《梅花三弄》的音乐主题重复三次,这段主题所使用的弹奏手法是( )。
A.散音
B.按音
C.泛音
D.滑音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琴曲的乐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公元1425年)。乐曲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借物抒怀,来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全曲共有10个段落,因为主题在琴的不同徽位的泛音上弹奏三次(上准、中准、下准三个部位演奏),故称“三弄”。
23.古琴记谱法由文字谱发展为减字谱应归功于下列哪位音乐家( )。
A.陈坚
B.曹柔
C.朱载埔
D.曹纲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曹柔,盛唐时期琴家。他对琴文化的最大贡献,即是在前人的琴学谱著基础上首创了古琴减字谱。虽然减字谱到明朝才基本完善,但都没有离开曹柔减字谱的根基。
24.工尺谱中,符号“、”表示的意义是( )。
A.实板
B.腰板
C.头眼
D.末眼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尺谱用“丶”或“×、-”或“□、○、●、△、”等作为节拍符号,也就是板眼符号。
25.工尺谱系用七个汉字及变体来标记音高的记谱方法,其中“六”字代表的音名是( )。
A.3
B.4
C.5
D.6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相当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同音名高八度,则可将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写作上或仩。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则可将谱字的末笔向下撇,如凡、工等。若高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挑或加偏旁彳,如上。若低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撇,如上。
26.唐代燕乐半字谱存在弦索谱和( )两个分支系统。
A.琵琶谱
B.减字谱
C.管色谱
D.文字谱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唐代的“燕乐半字谱”是以乐器音位和手法为基础的谱式。它又分为弦索谱和管色谱。
27.《敦煌琵琶谱》中包含的乐曲数目为( )。
A.20首
B.25首
C.28首
D.30首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敦煌琵琶谱,即1905年被伯希和博士从中国敦煌石窟发现后拿回法国去的琵琶谱,计二十五曲,大约是在五代长兴四年(933)以前书写的;乐曲的大部分,流行于唐代末期。(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28.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份琵琶谱是( )。
A.《大平琵琶谱》
B.《敦煌琵琶谱》
C.《五弦琵琶谱》
D.《开成琵琶谱》
【答案】A查看答案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