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考研真题答案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1章 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
一、填空题
1._____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有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答案】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落遗址查看答案
2.“择中”思想见于_____一书,其中的“国”指_____。
【答案】《周礼·考工记》;城池查看答案
3.在我国古代氏族社会时期,房屋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_____、_____。
【答案】干阑式建筑;木骨泥墙建筑查看答案
4.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_____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_____的出现。
【答案】瓦和瓦当;高台宫室查看答案
5.我国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是______。
【答案】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查看答案
6.战国时期流传的技术典籍_____记载了周代都城制度。
【答案】《考工记》查看答案
7.采用图纸和模型,按比例进行设计,至迟在_____代就已开始。
【答案】周查看答案
8.中国古代现知最早的砖见于_____,主要用于贴筑土墙表面,有保护和装饰的作用。
【答案】陕西扶风云塘的西周晚期灰坑查看答案
9.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四合院是_____代的_____。
【答案】西周;陕西歧山凤雏存遗址查看答案
10.我国一直最早由绑扎转为榫卯连接的木构建筑遗址为_____,最能体现多组团向心布置的聚落遗址为陕西临潼_____遗址。
【答案】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姜寨仰韶文化村落查看答案
11._____和合院式为我国传统院落空间布局的两种基本形式,遗址最早的合院式布局实例为陕西岐山_____遗址。
【答案】庭院式;凤雏村(西周建筑)查看答案
12.《考工记》关于城市营建的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_____,_____,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答案】国中九经九纬;泾涂九轨查看答案
13.《周礼·考工记》云“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则_____”,使屋顶似乎可以排水快而远,是屋顶形成圜和曲线的原因之一,如翼轻展的曲线美也随之形成。
【答案】吐水疾而溜远查看答案
14.中国氏族社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_____流域多水地区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在黄河流域的_____房屋。(由巢居发展)(由穴居发展而来)
【答案】长江;木骨泥墙查看答案
15.关于古建筑有些通假字,例如商周陵墓,常常四向有斜坡墓道向椁室,称为“_____”,汉代随葬品冥器也称为“_____”。
【答案】木椁室;明器查看答案
16.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用瓦历史可以追索到______。
【答案】西周查看答案
17.我国高台宫室的处理始于______。
【答案】春秋战国查看答案
18.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_____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_____的出现。
【答案】瓦;高台查看答案
19.西安半坡原址属于_____。
【答案】仰韶文化查看答案
20.我国现存最早的宫殿遗址是:_____朝,_____,其平面反映我国早期_____的面貌。
【答案】夏朝;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封闭庭院查看答案
21.世界上最长的建筑是我国的_____,最早兴建于_____时代。
【答案】长城;战国查看答案
22.先秦老子《道德经》书中“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_____,_____”的精彩论述堪称我国最早的建筑空间论。
【答案】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查看答案
二、单项选择题
1.战国时期对城市的发展及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的重要著作是(  )。
A.《管子·度地篇》
B.《孙子兵法》
C.《周礼·考工记》
D.《商君书》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商君书》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是(  )。
A.夏代
B.商代
C.战国时代
D.南北朝时期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汤武革命后建立起的商代,在不同时期建设的都城显示了城市建设已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影响后世数千年的城市基本形制在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中已显雏形。建于商代晚期的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则在维护王朝统治的基础上,强化了与周边地区的融合,在中国都城建设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3.“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之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出自下述我国古代哪部专著中?(  )。
A.《易经》
B.《墨子》
C.《周礼》
D.《管子》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之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出自《易经·系辞下》,记载的是当时古人货物贸易的行为活动。
4.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是下述何人勘测定址的?(  )。
A.召公和周公
B.伍子胥
C.范蠡
D.宇文恺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是周成王派召公和周公相宅,营建东都洛邑。
5.我国古代城市雏形形成于下列哪个时代?(  )。
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春秋战国时代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中国奴隶社会的城市是在奴隶主封地中心(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如: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安阳的殷墟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
6.《周礼·考工记》体现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是(  )。
A.以管子为代表的自然至上理念
B.崇尚商品经济和世俗生活的规划思想
C.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
D.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朝王城建设的制度,是按封建等级而规定城市用地、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的差别。其城市布局为皇城居中,社会等级分明。其城市规划思想,体现了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7.目前我国已知最早、最典型的农耕聚落遗址是(  )。
A.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
B.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C.陕西岐山风雏村遗址
D.西安半坡村遗址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木骨泥墙房屋实例以西安半坡村和陕西临潼姜寨最具代表性。姜寨有五座“大房子”共同面向一个广场,每座“大房子”周围环绕着若干或圆或方的小房子,其布局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聚落的特色。二者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居住遗址,其中的“大房子”是仰韶文化时期母系氏族社会议事的地方。
8.在我国古代开始出现城市雏形的安阳殷墟,是属于哪个朝代的?(  )
A.夏
B.商
C.周
D.秦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商代早期建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安阳的殷墟。
9.在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他主持建造的阖闾城是哪国的国都?(  )
A.吴国
B.淹国
C.赵国
D.鲁国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战国时代,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并主持规划建造了吴国国都阖闾城。他充分考虑了江南水乡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展示了水乡城市规划的高超技巧。
10.《孟子》中说:“下者为巢,上者营窟。”其中“下”的意思是(  )。
A.下等,低级的
B.低处,低洼地
C.房屋的基础
D.下等人,贫民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语出《孟子·滕文公》,意思是地势低下的地方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地势高的地方开挖洞窟。
11.“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几句话精辟地论述了(  )。
A.空间与使用的辩证关系
B.空间与实体的辩证关系
C.有和无的辩证关系
D.利益和功用的辩证关系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这句话是来说明建筑从组成角度分析,是由有形的实体与无形的虚空形成的空间,精辟地论述了空间与实体的辩证关系。
12.“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思想见于(  )。
A.《周礼》
B.《商君书》
C.《管子》
D.《墨子》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管子》立正篇记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从思想上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强调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13.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廊院式建筑是(  )。
A.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
B.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C.西安半坡村遗址
D.西周,陕西岐山风雏村遗址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A项,商代早期的建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二号宫殿,两者都是建在夯土台上的木构架、夯土墙殿堂,以廊庑围成院子,是我国最早的廊院式建筑;B项,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建筑是首例采用榫卯技术的一座干阑式建筑;C项,西安半坡村遗址是采用榫卯技术建筑代表。D项,陕西歧山凤雏村出土了“中国第一四合院”。
14.被称为“中国第一四合院”的最早的四合院遗址是(  )。
A.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
B.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C.临潼——姜寨遗址
D.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在周原考古中发现一座西周建筑遗址—岐山凤雏村遗址,它是一座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两进院落组成,前堂为6开间,前堂与后室间有廊相接,规模不大,可能是宗庙,为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实例。
15.中国古代明堂建筑的功能是什么?(  )。
A.处理朝政
B.接待宾客
C.祭祀场所
D.佛教建筑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明堂是中国先秦时帝王会见诸侯、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是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风水主称穴前的地气聚合之处。中国古代用于人神对话的祭祀建筑大致经历了祭坛,明堂、坛庙等发展阶段。
16.中国历史上最早有城市规划思想的朝代是(  )。
A.西周
B.隋
C.北魏
D.西汉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原始社会后期城市出现,经夏商到西周千余年的发展,城市规划有了完整的制度。《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17.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商君书》提出的城市规划思想?(  )。
A.城乡关系
B.政策法规
C.区域经济
D.交通布局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开创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研究中区域城镇研究的先河。
18.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建筑遗址是在何地(  )。
A.余姚河姆渡
B.临潼姜寨
C.郑州大河村
D.辽宁牛河梁
【答案】A查看答案


关键词:中国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