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与文博综合考研真题答案复习资料考古学考研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一编 考古学
第1章 中国考古学基本理论与发展历史
一、名词解释
1.蒙特留斯
答:蒙特留斯是瑞典考古学家,史前时代文化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之一。他提倡类型学方法,研究重点是史前文化的分期与年代,尤专注西欧、北欧地区的青铜文化。主要著作有《青铜时代年代问题》(1885)、《异教时代的瑞典文明》(1888)、《使用金属器以来的意大利原始文化》(1895~1910)、《东方与欧洲上古文化诸时期》(1903~1923,第一卷的中译本名为《先史考古学方法论》)、《英国青铜时代年代学》(1908)、《史前希腊》(1924)等。他奔波各地博物馆和大学的演讲,对考古工作的普及也有很大贡献。
2.地层学
答:地层学,又称层位学,是考古学中的术语。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是指对于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3.铜石并用时代
答:铜石并用时代是指介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过渡期。1877年,意大利学者G·基耶里克提出这个理论。红铜的使用是铜石并用时代开始的标志。世界各地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的时间是不同的。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上限可以到仰韶文化时期,下限到龙山文化时代。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金属工具以红铜为主,兼有少量黄铜、青铜。
4.考古学文化
答: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同一地区、且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定数量的遗存。其命名方法一般是以第一次发现的有代表性遗存所在地名的最小单位命名,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过去有过以发现的典型器物命名的例子,如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等。是否具有同样形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住宅、制作技术等,是判断是否是同一考古学文化的标准。每一考古学文化的内涵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背后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考古学作为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不仅要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研究各地区各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
5.遗址
答:遗址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其特点表现为不完整的残存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很多史前遗址、远古遗址多深埋地表以下。埋藏地下的遗址的发现多与人类活动有关。按照人类文明的时间序列,遗址可分为史前遗址和古代遗址。
6.相对年代
答:相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与绝对年代相对。断定相对年代,主要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此外,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也可以用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7.文化层
答:文化层是指人类居住在一地,必然会在原来天然堆积的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往往夹杂着人类无遗留下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如果地层未经扰乱,则上文化层必然晚于下文化层的形成年代。
8.新考古学
答:新考古学是20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考古学理论,以新墨西哥大学的L·R·宾福德和英国的D·克拉克为代表。基于对传统考古学研究方法和目的的不满,他们主张考古学不仅仅满足于再现过去和简单地说明以往发生的事情,还应解释过去的事情何以会发生,并设法研究清楚事物变化的来龙去脉。他们还提出文化是人们在一个文化体系里活动的行为,这种行为留下了人工制品,考古学家的任务是根据这些静止的人工制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推断人类的动向,通过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了解和掌握人类文化发展动力的一般法则。在方法上,新考古学注重环境考古学的研究,强调运用民族学的成果,主张先建立理论或假说,再利用一系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包括使用考古发掘,来进行验证,而不是传统的归纳推理法。他们不把陶器、石器等文化遗物看作考古学主要研究对象,不重视类型学的研究和描述方法。
9.广谱革命
答:广谱革命是国际学界农业起源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被广泛用来指导中石器时代人类觅食策略和经济形态的变迁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后来的半个世纪里,这一概念被不断的检验、充实和提高,并不断受到新材料的挑战。目前,过渡阶段的经济变迁也日益受到中国考古学界的关注,深入了解这一概念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提高研究水准,为我国的农业起源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10.柴尔德
答:柴尔德是澳裔英籍考古学家,以欧洲和近东史前考古学的综合研究而著称。柴尔德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在考古学和用考古材料研究古代史方面。他的主要著作有《史前时代的多瑙河》、《青铜时代》、《苏格兰史前史》、《不列颠岛上的史前社会》、《欧洲的史前移民》、《欧洲文明的黎明》、《古代东方史的新发现》。他还撰写不少通俗读物,包括《人类创造了自己》、《工具的故事》等。他注意考古学理论问题的研究,著有《社会演化》等书。他首先把西亚和欧洲考古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预见到重视环境给予人类影响的系统考古学研究必将出现。
11.碳14
答:碳14是由W·F·利比于1947年创立的一种测定生物体遗骸及其他地质样品的绝对年代的方法。它的原理是利用碳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的放射性。碳-14测定年代方法的可靠性已经被对已知年代的考古样品和生物样品(树木年轮)的测定所证实,并在考古学、人类学、第四纪地质学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简答
1.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编年及阶段性特征。
答:(1)新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约2.1万~9000年,长江中游发现玉蟾岩、仙人洞、吊桶环等遗址,此类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的为主,磨制很少;开始制作并使用了陶器,但比较粗糙;居民生活有渔猎采集为主,但已有了初期的稻作栽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
(2)新石器时代中期
距今约9000年~7000年,长江中游发现考古学文化较多,有城背溪文化、彭头山文化等。中期磨制石器数量与器类显著增加,陶器数量与器类增加,制作技术明显提高,发现较多稻作农业遗存,农业与家畜饲养业已成为居民日常的主要生产活动。
(3)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7000年~4500年,这个时期有很多重要的发现,诸如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研究也较深入。晚期以磨制石器为主,在陶器制作方面,已普遍有了陶车工具,出现了轮制陶器,普遍使用陶窑烧制陶器,农业和家畜饲养业比较发达,发现早期城址,社会复杂化程度较前期有所提高。
(4)铜石并用时代
距今约4500年~3900年,这个时期的文化主要以石家河文化为代表。已开始有了少量的小型的铜质工具,但石器仍然是人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及征战时大量使用的主要工具和武器。石器及陶器制作技术均较发达;城址分布较普遍,发现大型的聚落及墓葬,社会复杂化程度加深。
2.试列举三部有关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研究方面的专著,并简介其内容。
答:有关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研究方面的专著有:
(1)《晋系墓葬制度研究》
①作者:宋玲平。
②出版时间:2007年8月1日。
a.对两周时期晋系墓葬进行了探索性的分类及分期与断代。
b.在此基础之上,考察了晋系墓葬等级秩序演变的阶段性以及各类墓葬的纵向演变轨迹,并对晋系墓葬等级秩序破坏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及其社会背景进行了探讨。
c.在对晋系墓葬等级秩序演变轨迹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对晋系墓葬制度中的墓地制度、墓祭、墓上封土、墓上建筑、墓葬形制与规模、车马坑、墓室封护、棺椁重数、随葬器用制度、殉葬制度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为探索周代墓葬制度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2)《大礼安魂:中国古代墓葬制度》
①作者:霍巍。
②出版时间:1998年7月1日。
(3)《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
①作者:贺西林。
②出版时间:2002年11月1日。
3.中国铁器的出现及其意义?
答:(1)中国铁器的出现与发展
中国开始使用铁器的年代目前尚无定论。
①春秋时期
考古发现最早的铁器属于春秋时代,其中多数发现于湖南省长沙地区。
②战国
战国中期以后,出土的铁器遍及当时的七国地区,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农业、手工业部门中并已占居主要地位,楚、燕等地区的军队,装备基本上也以铁制武器为主。战国时期的铁器还经由朝鲜传入日本。
③西汉
西汉时期,应用铁器的地域更为辽阔,器类、数量显著增加,质量又有提高。
④东汉
东汉时期铁器最终取代了青铜器。
(2)冶铁技术的发展
根据早期铁器的金相检验,中国的块炼铁和生铁可能是同时产生的。
①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是战国冶铁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此时早期的块炼铁已提高到块炼渗碳钢,白口生铁已发展为展性铸铁。
②西汉
至迟到西汉中叶,灰口铁、铸铁脱碳钢兴起,随后又出现生铁炒钢(包括熟铁)的新工艺。
③东汉
东汉时期,炒钢、百炼钢继续发展。
④南北朝
到南北朝时灌钢工艺问世。至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冶炼技术体系已基本建立。
(3)意义
在人工炼铁以前,世界上许多文化发达较早的民族,都有过偶尔利用陨铁制器的历史,中国商代台西遗址和刘家河商代墓葬中,发现过刃部用陨铁锻制的铜钺。但陨铁是天体陨落的流星铁,与人工炼铁的性质根本不同。陨铁制器与人工炼铁的发明没有必然的联系。铁器的出现改进了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极大的发展了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春秋战国时代也成为制度变革的重要时期。
4.根据考古材料概述中国冶铁术的发达及铁器普遍使用过程。
答:(1)春秋时期
中国何时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过去有不少推论,从考古材料确定最早的铁器当出现于春秋时代。如在长沙龙洞坡墓、六合程桥东周墓、长沙识字岭314号墓、常德德山12号墓出土有十多件铁制工具,数量少,器类简单,形制薄小,说明当时铁器是作为珍品随葬的。
(2)战国时期
到战国中叶后,出土的铁器遍及当时七国地区,如洛阳中州路东周墓及信阳长台关楚墓等,都出土金饰的铁器,表明此时铁还是一种稀有的金属。当时楚、燕的军队装备,已基本上以铁制武器为主。
(3)两汉时期
据考古发现,在中国块炼铁出现较晚,但生铁和块炼铁可能是同时发明的,中国出现生铁的时间要比外国早1800多年。东周时代铁器还处于初期阶段,但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一经出现,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变革。
西汉时,应用铁器的地区更广,器类增多,质量提高。到了东汉,铁器最终代替了青铜器。
5.我国早期铁器和冶铁技术的主要特征。
答:中国在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
(1)早期铁器的主要特征
早期铁器主要特征是形体薄小,器形简单,主要有铁条、铁削、铁臿、铁锛等。虽然大半是农业生产工具,但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还没有占主要地位,到了战国时期以后,铁器才真正成了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而被广泛使用。还有不少用金、玉、青铜作柄,有的铁器还错金嵌玉,表明它们是被当作珍贵物品埋葬的。一些铁器的形制与同时期的青铜制品形制相同,如甘肃、宁夏属于北方草原文化的陇山地区,发现9件铜柄铁剑。
(2)冶铁技术的主要特征
①春秋时期
根据金相鉴定,目前所发现的春秋时期铁器的冶炼方法主要是块炼法,即在高温下进行碳化,在凝为固态时经锻打提纯后,再打制成所需的器形。
②春秋、战国之际
在属于春秋、战国之际的铁器中,已有生铁制品(即铸铁)。生铁的出现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生铁作为原料,可以直接铸造铁器件,广泛应用于各生产领域,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西汉
至迟到西汉中叶,灰口铁、铸铁脱碳钢兴起,随后又出现了生铁炒钢(包括熟铁)新工艺。
④东汉
东汉时期,炒钢、百炼钢继续发展。
⑤南北朝
到南北朝时灌钢工艺问世。至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冶炼技术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6.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
答:(1)概说
考古学的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文化遗存形成时的距今年代(具体年代)。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是考古学范围内的两种主要的断代法,也是相对年代主要依据。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来断定相对年代。
(2)地层学断代
①步骤:地层学断代的步骤,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
②基本原则:这里,有两条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a.各层(或各墓)所含年代最晚的一件遗物,是代表该层(或该墓)可能的最早年代;b.各层(或各墓)的年代,可以以该层所压和被压的上下两层的年代分别作为它的上限和下限。
(3)类型学断代
类型学断代的方法,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又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这个“系列”可能便代表该类遗物(或遗迹)在时间上的演变过程,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类型学断代上的效果更好。
(4)绝对年代的断定
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但对于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在很大程度上就不得不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测定考古资料的绝对年代的方法有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古地磁断代、钾-氩法断代、树木年轮断代、裂变径迹法断代、氨基酸外消旋法断代、黑曜岩水合法断代、铀系法断代等方法,有的也适用于历史考古学的断代。用各种自然科学手段测定年代的方法,为第四纪以来人类进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年代依据,特别是为建立以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为主的史前考古学的年代体系奠定了基础。
7.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问题。
答: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是中国考古学,尤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1)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的提出
1981年,苏秉琦先生和殷玮璋先生合作发表了《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明确地提出了区系类型学说,将中国大地上的史前文化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在准确划分文化类型的基础上,在较大的区域内以其文化内涵的异同归纳为若干文化系统。
(2)六大区系
通过详尽的分层次的类型学研究,苏秉琦先生把中国大地上的史前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
①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
②以晋陕豫三省接邻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③以洞庭湖及其邻境地区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
④以山东及其邻境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
⑤以江浙(太湖流域)及其邻境地区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
⑥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主轴的南方地区。
前三者是面向内陆的部分,多出彩陶和细石器;后三者是面向海洋的部分,则主要是黑陶、几何印纹陶、有段和有肩石器的分布区域,民俗方面还有拔牙的习俗。
(3)意义
总体来说,六大区域之内的原始文化,都比较独立地走完了发生、发展和后来向文明社会过渡的过程。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考古学界以苏秉琦先生的区系类型学说为指导有意识地开展工作,很快建立起各地区史前文化的年代框架,为中华民族、中国文明和中国国家的起源等问题的研究奠定了一个时空体系和坚实基础。
8.中石器时代的特征。
答: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过渡性阶段。
(1)时间
从地质时代来说,属于全新世。在世界范围内约开始于距今1.2万年。欧洲从距今约1.2万年~4000年属中石器时代。
(2)重要遗址
①欧洲:欧洲中石器时代遗址有法国阿齐尔文化、法国塔德努瓦文化、丹麦马格勒莫瑟文化和英国斯塔卡等。
②西亚:西亚重要的中石器文化有凯巴拉文化和纳土夫文化。
③中国:在中国有陕西大荔沙苑文化、河南许昌灵井文化和山西沁水下川文化。
(3)工具
工具上,此时继续使用直接打制的大型石器,而占主导地位、间接打制的细石器工艺更为成熟,出现用细石片镶嵌在骨木柄上的箭、刀等进步的复合工具。中国山西下川文化还出现了压制法生产的石镞和琢背小刀等。
(4)经济特征
中石器时代的经济特征表现在直接取之于自然的攫取性经济高涨,并孕育向生产性经济转化。经济生活仍然基本上是渔猎和采集,采集目标集中于大麦、小麦等野生禾稼,这可看作是农业起源的前奏。弓箭普遍使用,狩猎效率大为提高。整个渔猎采集经济比旧石器时代有了长足进步。
中石器时代人们除利用自然洞穴栖息外,还有了季节性的窝棚居址。埋葬死者的方式也比旧石器时代更加复杂。中石器时代的这些特征,为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9.试列举三种现代自然科技运用于考古学研究的方法。
答:现代自然科技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到考古学研究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放射性碳素断代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C)不断衰变的远离进行断代的技术。1949年开始应用于考古年代的测定。一般适用年代范围在5万年以内。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2)古地磁断代
古地磁断代包括考古地磁断代和地层沉积断代。考古地磁断代是利用某些古物的热剩磁性进行断代的技术,用于新石器时代以来窑、炉、灶、砖、瓦、陶瓷年代的测定。地层沉积磁性断代,是利用地层沉积磁性随地磁极性倒转而倒转的现象进行断代的技术,多用于古人类遗址的断代。
(3)热释光断代
热释光断代是利用绝缘结晶固体的热释光现象来进行断代的技术。适用于陶器及其他火烧黏土样品。测定年代的范围可达数十万年。
10.简答传统的金石学和现代考古学之间的关系。
答:(1)金石学
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近似于欧洲的铭刻学。它是在上位进行科学发掘的情况下,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铜器和时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来达到正经补史的目的。金代考古学在中国诞生以后,金石学作为独立的学问已不复存在。
(2)现代考古学
现代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部分,它的研究范围不限于物质文化,而是通过各种物质文化遗存,研究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物质文化,还有各种精神文化遗存。
(3)联系
金石学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都是古代人类的文化遗存,而且金石学的研究成果中的合理部分都已被考古学所继承。考古学和近代考古学的根本区别是,金石学缺乏考古学所具备的以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器物形制学)为基础的一套科学的发掘和研究方法。中国在传统金石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近代考古学而产生了中国的近代考古学。因此金石学和现代考古学之间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1.考古学上的“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有何意义。
答:(1)考古学上的相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绝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形成时的距今年代。
(2)“相对年代”的确定,主要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此外,还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判断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3)在历史考古学领域,判断“绝对年代”的方法,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碑碣、墓志、简牍遗迹其他器物的纪年铭文是确定“绝对年代”的可靠依据。
12.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断代主要方法并比较异同。
答:(1)年代划分
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从研究的年代范围上划分,考古学可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大分支。也有人主张在两者之间加入原史考古学而成为三大分支,但从实际意义来说,原史考古学的重要性不如前两者。
(2)研究范围
史前考古学的研究范围是未有文字之前的人类历史,历史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则限于有了文献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两者的界线在于文字的发明。世界各地,文字的发明有早有晚,所以各地区史前考古学的年代下限和历史考古学的年代上限各有不同。
(3)研究对象
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都以遗迹和遗物为研究对象,这是它们之间的共同性。但由于历史考古学必须参证文献记载,而史前考古学则没有任何文献记载可供依据,所以两者的研究任务也有所不同。史前考古学承担了究明史前时代人类历史的全部责任,而历史考古学则可以与历史学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共同究明历史时代人类社会的历史。
(4)研究方法
由于史前考古学主要是研究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有时也包括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历史考古学主要是研究青铜时代尤其是铁器时代,两者所研究的遗迹和遗物在性质上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它们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
①从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说,史前考古学要充分与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相结合,历史考古学则必须与历史学相配合,同时还要依靠古文字学、铭刻学、古钱学和古建筑学等分支。
②从断定绝对年代的手段来说,史前考古学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技术,而历史考古学则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
13.考古发掘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答:(1)考古挖掘的一般方法
考古一般发掘方法有两种:探方发掘和探沟发掘。这两种发掘方法以探方发掘最常使用。
①探方
正方形的叫探方:一般取每边长5米的正方形,进行发掘,相邻两方之间要留0.5~1米的隔梁,直到发掘完成后再挖掉,是最常用的方法,优点较多。
②探沟
长方形的叫探沟:挖一条狭长的沟,从沟壁的垂直断面上,可以观察较长的文化层,也就是遗址的地层剖面,适合时间很短的试掘。
(2)挖掘类型及相应方法
发掘类型可分为居住址的发掘和墓葬的发掘两类。
①居住址的挖掘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