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研真题答案复习参考书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
1.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用现代汉语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意译是指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方法。
2.古文今译的具体方法有五项:
① 对译,指按原文词序与句法结构,逐字逐句地进行今译。
② 移位,古代汉语某些特殊词序和表达方式,今译时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对原句结构作某种调整。
③ 增补,指原文省略与表达过于简略的地方,今译时作必要的增添、补充。增补以“必要”为原则。只有在不增补就无法表达清楚原文含义的地方,才可增补。
④ 删减,指原文个别词语今译时可以删除不译。只有那些无法今译、不译不影响内容表达的个别词语,才可删除不译。
⑤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径直移到译文中来。它们属于古今义完全相同的传承词,某些表示已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或某些专有名词等。
3.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大致可归纳为四种类型:
① 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② 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③ 因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与典章制度造成的误译。
④ 因不了解解词与对译的区别而造成的误译。
4.古文今译的要求是信、达、雅。
“信”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文含义。这是对译文内容方面的要求。
“达”指译文应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这是对译文表达方面的要求。
“信”和“达”是古文今译不可或缺的两项基本要求,不能偏废。
二、阅读下列原文和译文,译文如有错误,请改正并说明属于哪方面的错误 :
1.译文错误有六处:① 既,不是“既然”,应译为“渔人出来以后”;② 其,应译为“他的”;③ 诣,应译为“拜见”;④ “向所志”的“向”是副词,以前。应译为“寻找以前所作的标志”;⑤ 遂迷,应译为“结果迷失了方向”。⑥ 得,两个都应译为“找到”。
错误都发生在对词义的理解方面。
2.译文错误有七处:① 亡,不应译为“灭亡”,应译为“消失”。② 应,应译为“对待”,译为“适应”则缺乏主动性,与下文制天命的意思不一致。③ 治,应译为“正确的措施”。④ 乱,应译为“错误的措施”。⑤ 贫,应译为“使人贫穷”。⑥ 病,应译为“使人生病”。⑦ 祸,应译为“使人遭祸”。
错误发生在三个方面:① 译文选词不当(如“灭亡”);② 对词义理解不确切(如“适应”);③ 没有理解并译出词类活用现象。(注:“脩道”句译为“遵循道并且没有差错”亦可。)
3.译文无误。
4.错误有四处: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使用了“互文”,应译为“不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欢喜悲哀,也不因个人处境好坏而悲哀欢喜”。“己”不应译为“失意”。② 进,应承前译为“在朝廷做官”。③ 退,应承前译为“退隐江湖”。④ 微,应译为“如果不是”。
错误发生在三个方面:① 没有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② 没有结合语言环境确切、具体地理解词义。③ 对虚词“微”掌握不准确。
5.错误有三处:① 损,应译为“减少”。② 自虚,应译出使动用法,“使自己虚弱”。③ 得,在句中应译为“做”。
6.错误有三处:① 常,通“尝”,应译为“曾经”。② 虽并世起,应译为“即使同时在一个时代发生”。③ 一,应与前文相应,译为“一点”。
错误发生在三个方面:① 没译出通假字。② 漏译“虽”“世”。③ “一”译得不确切。
7.错误有四处:① 见,应译为“拜见”。② 虽然,应译为“即使如此”。③ 未闻道,应译为“没有听说过道”。④ 得贤,应译为“算得上贤明”。
错误发生在两个方面:① 属漏译。② 词义理解不准确。
三、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比较各词的译义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思考原因是什么 :
⑴ 为
1. 祭祀的事情或同外国盟会,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担任小司仪。
2. 高峰变成山谷,深谷变成高山。
3. 于是放下他的耒而守着树桩,期望再得到兔子,兔子不能再得到,可是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4. 楚王说:“讲得好啊!即使如此,公输盘为我制造了云梯,(我)一定要攻取宋国。
5. 变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鲲。
(思考提示)从意义上说,(甲)第2、6(第一个)句中的“为”是一致的,但译时译为“变成”,译为“成为”,主要原因是前者重点在“变”,后者因为有“化”,所以重点在“成”。(乙)第5、7(第二个)句中的“为”是一致的,翻译的区别是由现代汉语词语搭配要求不同造成的。如讲“制造衣裳”或“制作云梯”都不贴切。(丙)第4、7(第一个)句中的“为”都是介词,但由于作用不同,所以翻译也不同。第3句表被动,译为“被”;第7句表对象,不译。(丁)此外第6句第二个“为”表判断,直译为“是”,但是由于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合,改译为“叫做”。
⑵ 以为
1. 珠玉的光彩不显现在外边,王公们就不把它们当做宝贝。
2. 日月被(天狗)吃了的时候去挽救它,天旱的时候祭祀求雨,卜筮以后才对大事作出决定,不是把它们作为取得所祈求东西的手段,而是用它们来装饰政事。
3. 汉王刘邦说:“我就看在你的面上,把韩信任用为将领”。
4. 把文章给人看的时候,(人)讥笑它,就认为是喜事,赞誉它,就认为是忧事,因为文章中还有别人的见解存在。
⑶ 所以
1. 现在拜授大将,就象叫个小孩子似的,这就是韩信离去的原因。
2. 公输盘屈服了,说:“我知道用来抵抗你的方法了,我不说”。
3. 要抛弃先王的法令,而效法他们用来制定法令的依据。
(思考提示)“所以”译法的差别首先是由它在句中作用不同造成的。表凭借时,一般就译为“用来……的东西”;表原因时,就译为“……原因”。此外同样是表凭借,译法也不尽相同(有的译不出来),这是由上下文造成的。试比较第1、2、3句的译法。
⑷ 明
1.君主贤明并且政治安定,那么这些(怪异的现象)即使同时在一个时代出现,也没有什么损害。
2.眼睛不能同时看清楚两个事物,耳朵不能同时听清楚两人讲话。
3.所以树木经过加工就笔直,刀斧经过磨砺就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就会见解高明并且行为没有错误。
(思考提示)“明”的词义、词性及在句中作用不同,是造成不同译义的主要原因。
五、翻译下列古文,如译文有错误,请分析发生的原因 :
1.我听说,土地广大的粮食就多,国家大的人民就多,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才能形成它的高大;河海不区别于大小水流一概容纳,所以才能造成它的深广;做王的人不拒绝百姓,所以才能使他的德望昭著。因此土地不分四方,百姓不分国家,四季富足丰盛,鬼神都来降福,这就是古代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竟然抛弃百姓去帮助敌国,拒绝客卿去使诸侯成就功业,使天下的士人,后退而不敢向西走,绊住脚不进入秦国,这就叫做“借给暴徒兵器,送给盗贼干粮”。
2.《管子》说:“粮仓充实人民就会懂得礼义和法度”。百姓衣食不足而国家能够得到治理,从古到今,还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古时候的人说:“一个男人不耕种,有的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人不织布,有的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物质财富有时间的限制,消费却没有节制,那么社会财富必定要枯竭。古时候的治理天下,极其细致,极其周详,所以那时的积聚完全可以依靠。现在背离农业而趋向工商业,吃饭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害。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是国家的大害。祸害横行,没有一个人制止它;国家将要倾覆,没有一个人拯救它。生产财富的人很少,而耗费财富的人很多,天下的财富,怎么能够不用尽呢?汉朝成立以来,将近四十年了,公私的积蓄还少得使人痛心。农时错过却不下雨,百姓就将担心,年成坏纳不了税,就请求卖掉自己的爵级或儿女,这些情况已经听到了。哪里有治理天下到了这么危险的地步还不吃惊呢?
3.我本是个农民,在南阳农村亲自耕种,只求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中扬名做官。先帝不认为我卑贱浅陋,亲自屈驾,到草屋中来看望我三次,拿当时的大事来询问我的意见,因此我感动奋发,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后来正遇上(在长坂)打了败仗,在军队溃散的时刻接受了委任,在危难的情况下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谨慎,所以临终时将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重任以来,日夜忧虑叹息,担心先帝的托付没有成效,而伤害了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连庄稼都不长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军备已经充足,应当鼓励、率领部队,向北平定中原。希望竭尽我低下的才能,铲除奸贼,使汉朝重新强盛起来,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向陛下尽忠的职责和本分啊。
4.译文:滕文公问孟子治理国家的事情。孟子说:“关心人民是最为急迫的(事情)。《诗经》上说:‘白天割取茅草,晚上绞成绳索。赶紧修缮房屋,开始播种五谷’。人民有一个基本原则:有一定产业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的人,就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去加以处罚,这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做官却做出陷害百姓的事情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要认真办事,节约用度,用合乎礼节的态度对待臣下,向百姓征收赋税有(一定的)制度。阳虎曾经说过: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