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考研真题答案

第三编 世界古代史

一、单项选择题

1.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

A.磨光石器的流行

B.采集、狩猎

C.开始使用火

D.骨器、角器的广泛流行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是否使用磨制石器是区分新旧石器时代的标志,磨光石器的流行显然是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和使用火把在晚期猿人时期就已经出现,晚期猿人在考古学被划分为旧石器时期;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石器的加工比前更规整,骨器、角器已广泛流行,有了骨针、鱼钩,同时还出现了复合工具和复合器具,如木柄的石矛、石斧等。

2.古代两河流域最著名的史诗是(  )。

A.《摩诃婆罗多》

B.《罗摩衍那》

C.《荷马史诗》

D.《吉尔伽美什史诗》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古代两河流域是指现在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里产生了西亚最早的文明,由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组成。《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均为享誉世界的印度史诗;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中最早的一部史诗,也是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的文学著作;《吉尔伽美什史诗》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在苏美尔人中流传,经过千百年的加工提炼,终于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用文字形式流传下来。

3.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  )。

A米兰敕令

B.《提奥多西法典》

C.《霍滕西阿法案》

D.罗马《民法大全》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A项,米兰敕令是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313年于意大利米兰颁发的一个宽容基督教的敕令,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B项,《提奥多西法典》是由提奥多西二世颁布的罗马帝国最早的一部官方法典。C项,《霍腾西阿法案》是公元前287年通过的确立平民获得公民资格的法案,暂时平息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D项,罗马《民法大全》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4.下列关于胡司战争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胡司战争自1419年爆发,到1434年结束,它是以胡司党为领导、在胡司宗教改革的旗帜下爆发的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B.胡司战争的参加者范围非常广,在战争初期就形成了两大派别:圣杯派和塔波尔派

C.胡司战争动摇了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D.圣杯派是战争中的激进派,主要参加者是农民、矿工和城市贫民等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圣杯派属于战争中的温和派,以市民阶级、部分贵族和有产知识分子为主,主张改革教会。塔博尔派是激进派,由农民、城市贫民、小手工业者、下层僧侣、小贵族和部分中等贵族组成,主张铲除封建制度。

5.标志着埃及与赫梯之间争霸战争基本结束的战役是(  )。

A.卡迭什战役

B.叙利亚战役

C.巴勒斯坦战役

D.腓尼基战役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的卡迭什战役,是赫梯与埃及争霸过程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战争中拉美西斯二世听信假情报,导致先期战争失败,后埃及援军赶到,打败了赫梯军。这次战役标志着埃及同赫梯之间的争霸战争的基本结束。

6.埃及帝国的完成者是(  )。

A.图特摩斯三世

B.图特摩斯一世

C.拉美西斯二世

D.图坦哈蒙二世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埃及帝国的完成者是著名的图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504~前1450年)。他一生征战,击溃了由米坦尼支持的、以卡迭什为首的叙利亚联军,进而打败了米坦尼王国,使其不再与埃及为敌,转而成为埃及的盟友,从而巩固了埃及在叙利亚的统治。

7.大约在大夏王国解体之后,(  )是在印度的希腊人王国中最著名的统治者。

A.弥兰王

B.亚历山大

C.波鲁斯王

D.筏驮摩那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公元前2世纪初,来自大夏的希腊人侵入到印度西北部。大约在大夏王国解体之后,弥兰王(公元前155~前130年)是在印度的希腊人王国中最著名的统治者。他曾进攻巽伽王朝,可能兵锋一度达到华氏城。他没有能在恒河流域确立统治,而只是巩固了在西北部的政权;亚历山大是古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帝国皇帝,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波鲁斯王是古印度的一位国王;筏驮摩那是耆那教的第24祖,被认为是耆那教的真正的创建者。

8.公元1世纪从佛教出现的一个新的派别是(  )。

A.小乘佛教

B.大乘佛教

C.上座部

D.大众部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小乘佛教是原始佛教及公元前3世纪~公元1世纪时形成的约20个佛教部派及其学说的泛称。小乘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或南传佛教,是佛教最基本的两大派别之一。小乘指较小的车乘,是大乘佛教出现后才有的名称;大众部是印度早期佛教派别,亦称摩诃僧祗部。大众部的思想,接近于大乘佛教的思想;公元1世纪左右,在当时印度的佛教团体中,开始出现一群不急于自我解脱,而以利益众生为宗旨的修行者,他们认为修行的目的不只是获得自我解脱,更重要的是要救度众生,使众生都达到觉悟。于是,他们根据《大般若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等佛教经典来进行修持和传教,大乘佛教自此在印度兴起。

9.下列文明中不属于美洲文明的是(  )。

A.玛雅文化

B.爱琴文明

C.阿兹特克文化

D.印加文明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爱琴文明是指爱琴海地区的青铜文明,以克里特岛和希腊的迈锡尼两地为主,亦称克里特——迈锡尼文化。自爱琴文明形成后,爱琴海与希腊遂组成统一的文化区,此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古希腊文化区,它是西方文明的源泉。公元前3000年代初,希腊爱琴地区进入早期青铜时代。公元前2000年代则为中、晚期青铜时代,先在克里特、后在希腊半岛出现了最早的文明和国家,统称爱琴文明。

10.下列关于玛雅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玛雅文化是由玛雅族印第安人创造的

B.玛雅人在数学上创造了十进位制

C.玛雅人对0的概述比欧洲人早800

D.玛雅人有立碑记事的传统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二十进制最初是由玛雅人创造的。这种进制和他们创造的3个数字符号配合使用,其中“·”表示1“-”表示5,贝壳表示0,对于5以上的数字就用“·”“-”表示,二十进制分为个位、20位、400位、8000位等。而十进位制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在商代时,中国已采用了十进位值制。

11.迈锡尼文明的创造者是(  )。

A.迦勒底人

B.腓尼基人

C.大月氏人

D.阿卡亚人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A项,迦勒底人是古代生活在两河流域的居民,两河文明的中心大概在现在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带,北部古称亚述,南部为巴比伦尼亚。而巴比伦尼亚北部叫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B项,腓尼基人是生活在今天地中海东岸相当于今天的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一带,称为闪美特人,创立了腓尼基字母;腓尼基人善于航海与经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C项,被我国古代典籍称为大月氏人的民族,是源起于东欧平原上古印欧人大迁徙的一支。D项,大约在公元前1650年左右阿卡亚人从巴尔干半岛迁徙到古希腊半岛的中部和南部,在那里建立起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迈锡尼王国,并创造了迈锡尼文明。

12.(  )属于梭伦改革的内容。

A.颁布解负令,取消以土地为抵押的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

B.修建公共设施,重视文化建设

C.发放低息贷款,救济贫困农民

D.设立农村巡回法庭,方便农民诉讼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梭伦改革的内容有:经济上:废除雅典公民以人身作抵押的一切债务,禁止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债,禁止把欠债的平民变为奴隶: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的措施;承认私有财产继承自由,消除了所有制上的氏族残余。政治上: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权利,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等级;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作为最高行政机关;设立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任何公民都有权上诉;制定新法典取代德拉古的严酷法律,只保留了其中有关杀人罪的部分,使整个雅典法较有人道色彩。

13.阿拉伯的文学举世闻名,其中对世界文学有重要贡献的是(  )。

A.《黄金草原》

B.《历代先知和帝王史》

C.《一千零一夜》

D.《古兰经》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一千零一夜》又称《天方夜谭》,它以波斯的《一千个故事》为基础,吸收了印度、希伯来、埃及和阿拉伯等民间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寓言、童话、恋爱故事、冒险故事、名人轶事等。《一千零一夜》对世界文学影响巨大,各国文学作品取材于此书者甚多。因其内容丰富,规模宏大,故被高尔基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14.下列选项中叙述有误的是(  )。

A.阿拉伯人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国古代的造纸术、罗盘针、火药和印度的数学、十进位法,便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西方的

B.阿拉伯人创立了阿拉伯数字

C.花刺子密对地球子午线的长度之一进行了测量,由此推算出了地球的体积和圆周

D.阿拉伯人还创立了三角学和代数学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阿拉伯数字,由印度人发明,后阿拉伯人将其传向欧洲,之后欧洲人将其现代化。由于阿拉伯人的传播是该种数字成为国际通用的关键节点,所以人们称该数字为阿拉伯数字

15.以下改革内容不属于塞尔维乌斯改革的是(  )。

A.建立十将军委员会,完全由选举产生,可连选连任

B.以地域部落取代氏族部落

C.罗马公民按财产划分为五大等级,无财产者被视为等外之民

D.由百人队成员组成的百人队大会为公民大会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塞尔维乌斯改革的内容有三项:建立新的地域部落,取代原有的氏族部落;对公民及其财产进行普查,在此基础上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划分为5个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据说,5个等级的财产资格分别为10万、7.5万、5万、2.5万和1.1万(或1.25万)阿司。财产低于第5等级的列作等级之外,称为无产者;创设森都利亚大会,作为新的公民大会,即由百人队成员组成的百人队大会。

16.罗马国家的第一部成文法是(  )。

A.十二铜表法

B.李锡尼一绥克斯图法

C.《霍滕西阿法案》

D.汉谟拉比法典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公元前五世纪,罗马的法律还是习惯法,它的解释权操在贵族法官手里。法官利用这个权利为贵族谋利益。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长期的斗争,于公元前449年逼使贵族成立十人委员会制定和公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因这个文法刻在十二块铜表上而得名。B项,《李锡尼-绥克斯图法》是公元前367年罗马共和国的一项立法;C项,《霍滕西阿法案》是公元前287年,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在位时期通过的法案。

17.(  )在位时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基督教由此成为罗马的宗教。

A.君士坦丁

B.狄奥多西大帝

C.克拉苏

D.恺撒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赦令》,承认基督教为合法宗教;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召开尼西亚会议,将基督教中有利于自己的宗派定为正统派,确定了罗马皇帝对基督教的最高领导权;公元392年,狄奥多西大帝将基督教定为国教,罗马帝国惟一合法宗教。

18.十字军东征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欧各国的教俗封建主企图到先进的东方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

B.罗马教廷和西欧教会的怂恿

C.农民想借此机会逃脱封建剥削和压迫

D11世纪,近东各国政治形势的变化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1113世纪的十字军运动历时将近200年,共进行了9次东征,动员总人数达200多万人,表面上是为了捍卫宗教、解放圣地,但根本原因是以政治、宗教、社会与经济目的,封建主和骑士想以富庶的东方作为掠夺土地和财富的对象,商人想控制地中海东部的商业而获得巨大利益,而罗马教皇想合并东正教,扩大天主教的势力范围。

19.《末日审判书》是哪个王在位时的调查簿(  )。

A.亨利一世

B.亨利二世

C.威廉一世

D.爱德华一世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末日审判书》的正式名称应是《土地赋税调查书》或《温彻斯特书》,又称最终税册1086年,英王威廉一世下令进行的全国土地调查情况的汇编。目的在于了解王田及国王的直接封臣的地产情况,以便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并确定封臣的封建义务。由于他派出的调查员个个如凶神恶煞,调查内容又极细致,使被调查者如履薄冰,好像在接受上帝使者的末日审判一样,所以调查结果被称为《末日审判书》。

20.下列关于民族大迁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民族大迁徙是亚欧大陆南部农耕地带北部游牧地带国家和民族交往的一种表现形式

B.这一过程从4世纪开始到6世纪日耳曼人在西欧建国才最后完成

C.几个世纪的民族大迁徙,打破了亚欧大陆南耕北牧的传统格局

D.民族大迁徙基本奠定了现代亚欧大陆主要民族和国家的基础,形成了历史新格局和新局面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公元46世纪,大批的日耳曼人(  也有斯拉夫人、匈奴人等)向罗马帝国境内迁移,史称民族大迁徙。原住我国北方的匈奴人,自从被汉朝击败后分裂为二,一部分经中亚辗转进抵黑海北岸,于公元375年进攻住在那里的哥特人并迫使其迁移,为民族大迁徙的开端。476年,西罗马末代皇帝被雇佣兵统帅、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帝国正式寿终正寝。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实际早已开始,奥多亚克政权的建立标志着这个过程的最终完成。

二、名词解释

1.直立人

答:直立人在中国习惯被称为猿人。其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或150万年前至30万年或20万年前。直立人的化石最早发现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在欧、亚、非均有分布。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国的北京人、元谋人、蓝田人、欧洲德国的海德堡人等。直立人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脑明显增大,脑容量从800毫升到1200毫升左右,其身高平均为160厘米,其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有一些人类学家认为直立人已有人类的有声语言。这些都说明原始人类发展到这一阶段其直立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

2.汉谟拉比法典

答:《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刻在一根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柱上法典,共3500行,正文有282条内容,用阿卡德语写成,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法典。法典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前言宣扬王权神授,颂扬汉谟拉比的功绩,结语则表示,汉谟拉比遵奉神意,保护黎民,故创立公正的法典,以垂久远;后世有敢不遵法典之王,必因违犯神意而受神罚。正文涉及内容广泛,把当时已形成的奴隶制关系、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财产继承关系、家庭婚姻关系等,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

3.《萨利克法典》

答:《萨利克法典》是中世纪时期法兰克人编纂的法典。这部法典大约编纂完成于486496年之间,是克洛维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的习惯法和国王法令的汇编。最初的稿本是由臣服于法兰克王国的罗马文化人(法学家、基督教僧侣)负责编纂,有65章,所以在编纂技术方面与罗马法有很多相似之处。《萨利克法典》是后人研究早期蛮族国家和蛮族法律的珍贵史料,它不仅反映了法兰克人由原始氏族蜕变为封建国家的社会历史过程,还再现了法兰克人的习惯法概貌,以及法兰克王国早期颁行的一些重要法令。

4.宫相

答:宫相是中世纪西欧初期主管王室田产的官吏,后来权力日益扩大,成为总理国家事务的重臣,大有取代国王之势。他们往往出身于地方大贵族,是地方贵族的领袖。7世纪中叶宫相开始专权,彼此争斗。732年,宫相查理·马特率军在普瓦提埃击败进犯的阿拉伯人,力量更为强大。其子丕平于751年任国王,从此开始了加洛林王朝的统治。

5.涅杰斯

答:涅杰斯是古埃及的社会阶层。古埃及语原意为小人,最早见于古王国时期。是与氏族贵族对立的平民阶层。在第一中间期,涅杰斯成为小私有者阶层,是当时各诺姆军队的重要来源,从而被企图成为霸主的各诺姆统治者所倚重。它在中王国时期出现分化,一部分成为土地所有者、奴隶主,即强有力的涅杰斯;另一部分则贫困潦倒。涅杰斯在政治上的发展与王权的加强息息相关。涅杰斯是中王国时期王权同地方贵族进行斗争的主要社会支柱,因而成了统治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中王国时期埃及的商品经济关系不够发达,涅杰斯这个阶层的力量还是十分软弱的。

6.保罗派

答:保罗派是在小亚细亚地区流传的基督教异端教派。产生于7世纪,在89世纪广泛传播于小亚城乡各地,小亚细亚东部地是其活动中心。其基本成员是农民,也有部分城市的贫民和奴隶参加。保罗派受到波斯摩尼教的影响,主张善恶二元论。他们认为现实世界由上帝王国和魔鬼王国两部分组成。必须铲除教会和教产,因为它们是魔鬼的产物。他们主张取消教阶制,简化宗教仪式,废除偶像崇拜,恢复早期基督教的平等。保罗派是具有显著的反封建反教会纲领的社会民主派。他们积极参加圣像破坏运动,反映了农民反对农奴化的斗争。827年,官军攻陷其根据地泰夫里卡,镇压了保罗派。随后,保罗派信徒逃往世界各地,而其思想也被带到欧洲许多国家。

7.恩准制(普洛尼亚制)

答:恩准制(普洛尼亚制)是科穆宁王朝(10811185)实行的一项政治制度。10世纪起,随着拜占庭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迅速发展,中小土地所有者和农村公社的土地不断丧失。这严重威胁了政府的税收、兵源和社会的安定,而此时军区制已经瓦解。为了巩固王朝的统治,科穆宁王朝改行普洛尼亚(监领地)制度,又称恩准制。恩准制与法兰克的采邑制有许多相似之处,政府将国家的和农村公社的土地分给公职贵族监领,终身享用监领地的租税,但不能世袭。监领主必须为国家服役,并按照监领地的面积提供相应的兵员为国家服军役。监领主同时也对领地上的农民有支配权,农民必须向监领主缴纳租税,并服劳役。后来监领主又获得了领地的行政和司法权,监领地成为封闭型的封建大地产。普洛尼亚制的实施虽暂时使国家和军队的实力增强,但潜伏着离心相背的危机,导致分裂割据日益加剧。

8.卡尔纳克神庙

答:卡尔纳克神庙是古代埃及底比斯阿蒙神庙。始建于中王国时期,新王国时期开始大规模建筑,至希腊人统治时期结束。其主殿面积达5000平方米,有十分壮观的柱子大厅,其中有十二根大圆柱,每根高达21.3米。柱子上有70吨重的横梁,柱身布满各种浮雕,气势浑厚壮观。神庙标志着古埃及的建筑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9.玛雅文化

答:玛雅文化是美洲印第安玛雅人创立的古文化。公元前1000年左右,玛雅人以今中美洲洪都拉斯西部的科潘为中心发展了农耕文化。4世纪至9世纪玛雅文化达到全盛时期。16世纪,玛雅文化的传承者阿兹特克帝国被西班牙帝国消灭。玛雅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农业高度发达,主要农作物包括玉米、棉花、番茄、可可、甘薯、南瓜、豆类等;创造了象形文字;创造了相当精确的太阳历,以365日为1年,1年分为18个月,每月20天,另加5个无名日;在天文、数学、建筑、哲学、史学、雕刻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并称为美洲印第安三大文化。

10.印加帝国

答:印加帝国是1316世纪南美洲印加人建立的国家。印加本是一个小国,15世纪初开始扩张成为强大的印加帝国。印加帝国被称为塔宛亭苏,意为四方之国。帝国以秘鲁为中心,首都库斯科,版图北起哥伦比亚,南达智利中部,西起太平洋沿岸,东抵亚马逊森林,人口600万。印加帝国行政制度严密,国王享有很高的权威,被认为是太阳的化身,称为印加·卡帕克,国民分为三个等级:贵族、平民和奴隶。农业发达,灌溉系统完善,培植了40多种农作物。手工业进步,采矿、冶金、纺织、医药和天文知识都达到较高水平,擅长金、银、铜和陶瓷器皿制造。拥有良好的道路网,采用结绳记事法,信仰太阳神。印加文化为美洲印第安三大文化的最高代表,对美洲文化贡献很大。1533年为西班牙殖民者所灭。

11.阿什斐迦派

答:阿什斐迦派是古印度一个主张彻底宿命论的学派,曾在列国时代盛行一时。末伽黎·拘舍罗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末伽黎·拘舍罗认为,整个世界都是按既定的程序绝对地安排好了的,他认为,人的意志和行为,不论是善是恶都影响不了整个的既定过程,作恶不能起延缓的作用,修行也不能加快解脱的进程。在他看来,修行与否,本身也不是由一个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是由命运决定的。这种彻底的宿命论一方面固然否定了各种宗教的善恶各有报应的说教,但另一方面也否定了人的一切能动作用,可以使人安于无所作为。

12.阿育王

答:阿育王是古代印度孔雀帝国的第三代国王,被认为是印度历史上最著名的国王。他执政期间奉行外扩张势力,征服了羯陵伽,除半岛南端外,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南至迈索尔,东起阿萨姆西界,西至兴都库什山,都并入了孔雀帝国的版图。并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在文化上倡导笃信佛教,宣扬圣法,使佛教逐渐外传,成为世界性宗教。佛教文献总是把阿育王的圣法说成是佛家慈悲精神的表现,阿育王的圣法是一种宗教政策,更是一种维护帝国的国策。但阿育王为维护帝国统一所作出的努力最终也未能奏效,在他死后不久,帝国就分裂了。


关键词:历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