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考研真题试卷答案与详解

12.《五牛图》

答:《五牛图》传为唐代画牛名家韩混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堪称“镇国之宝”,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从不同的角度画了姿态各异、神形逼肖的五头牛。近景式构图,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牛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浑然天成;笔法练达流畅,线条富有弹性,力透纸背;画面简洁,主题突出。

13.《江帆楼阁图》

答:《江帆楼阁图》,中国唐代的一部书画,作者李思训,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作者融汇了山水丘壑和人物动态,阐明唐代山水画已着意于生活与自然之交织、辉映,一派明媚春光景象。画中山石用墨线勾勒轮廓,石绿渲染。画中树松,整体势态葱郁,富有装饰味,和有勾无皴的山石,起伏均匀的水纹,精丽工致的屋宇,图案形状的夹叶,十分相称,而且还可以看出其中吸取域外绘画的迹痕。从绘画风格上可以看出是李思训对展子虔青绿山水画技法的继承和发扬。

14.孙过庭《书谱》

答:《书谱》,又名《书谱序》,一卷,书论,唐代孙过庭著。孙过庭,字虔礼,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工行草书,得王羲之体。《书谱》首述汉魏以来善书者,以确立王羲之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中的地位。次论正草二体书法、章法,兼论六文、八体,概述了书法源流与支派。《书谱》对书理的阐述与书法技巧的探索产生不小的影响。其价值在于:①打破以前书论谈形不外字形、态度、形势等的狭小格局,而代之以宏观的研究方法;②论书法作品的达情作用,多有独到之处;③提出许多富于艺术辩证法的思;④提出了书法技法的高度,被奉为圭臬。

15.张彦远

答:张彦远,字爱宾,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家藏法书名画甚丰,精于鉴赏,擅长书画,无作品传世。张彦远继承和发挥了古人的某些论点,认为书以传意、画以见形,绘画具有和六经相同的社会作用,并以形似与神似的结合来解释谢赫的气韵生动说。代表作有《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彩笺诗集》等。

二、作品分析题

1.分析阎立本的《步辇图》。

答:《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描绘了贞观年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的联姻事件。此图忠实地表现了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少数民族的友好交往,至今还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作品构图均衡,人物主次分明,形象生动,线条匀细挺拔,富有弹性。在主人公唐太宗李世民的外形塑造、体量大小上,有别于画面中其他人物,如禄东赞,太宗周围瘦小纤弱的宫女,将李世民的帝王气概的表现的十分成功。设色浓重并适度晕染,效果单纯而明朗,人物动态描绘较为拘谨而重面部特征的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的成功塑造表达出唐代肖像画创作的成就。

2.分析展子虔的《游春图》。

答: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卷。画中的山峦树石皆用细笔勾勒轮廓,而不加皴斫,线条无甚大的粗细提按变化,然却显得朴拙劲朗;所绘人物全以细劲的线条勾描,纤如毫发,人物形态虽无太大的变化,然却神采奕奕;其画山水,更是一丝不拘,画面显得柔美流畅;而所绘树叶,纵有勾笔、散点画法,却类似“个”、“介”字点法,似不成形,然显得朴拙古拗。从画面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点等方面可以明确看出这一时期山水画的成就与面貌,给后世以深重的影响,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倪。

3.分析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

答:《虢国夫人游春图》是盛唐人物画家张萱的代表作。以盛唐宫廷贵族妇女生活为创作题材,描绘的是杨贵妃姐妹三月三日游春的场景。不设置背景,仅以人物的配置、马的跑动和色彩的运用衬托出春天的气息,主题明确。通过人物的主从关系,通过前疏后紧的构图方法和人马在行进中的姿态,匠心独运地表现了虢国夫人在全画中的突出地位。全画气脉相连,节奏鲜明。图中用线纤细,圆润秀劲,在劲力中透着妩媚。设色典雅富丽,具装饰意味,格调活泼明快。画面上洋溢着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画卷使人自然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4.分析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

答:唐初山水画家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表现了唐明皇于安史之乱时,逃离长安入蜀避难行于蜀道的情节。此画为青绿设色,崇山峻岭间一队骑旅自右侧山间穿出,向远山桡道行进,南方一骑者着红衣(唐明皇)乘三花黑马正待过桥,嫔妃则着胡装戴帷帽,展示着当时的习俗。画中山势突兀,白云萦绕,山石有勾勒无皴法,设色全为青绿,具有初唐青绿山水的特色。此图可能为宋代摹本,但比较接近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画风,是反映唐代山水画面貌的重要传世作品。宋代苏轼对此图的艺术手法曾有过一段描写,从马的特征认出骑马的便是唐明皇李隆基。

三、简答题

1.简述《历代名画记》的具体内容。

答:(1)《历代名画记》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内容宏富的绘画通史著作,唐代张彦远著。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①对绘画史发展的评述及理论认识。②绘画的有关资料,著录以及鉴赏,收藏。③画家传记及作品。

(2)《历代名画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史论结合的著史传统,在占有尽可能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以当时绘画实践所能达到的理论认识为指导,作绘画历史规律的探讨和理论的归纳。

(3)书中首先阐明了绘画的功能:“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进一步阐发了谢赫的“六法”,强调了“气韵”、“骨气”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作画在于“得意”的主张。指出古代绘画中存在着“疏”、“密”二体的发展线索和唐以来师资南北传授系统。

(4)全书汇集了三百七十余位画家传记资料及其作品著录,是一部系统的绘画史学名著,在中国绘画史学发展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意义,是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史的经典文献。

2.简述唐长安城的建筑特征。

答:唐长安城,即隋大兴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国古代较大的都城。其建筑特征有:

(1)宏大的规模,整齐的规划,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

(2)布局严谨,方整对称,明确划分了功能区域,成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象征。宫殿附有园林特色的宅邸和遍布全城的寺院塔庙,形成了城市建筑的独特艺术风貌。

(3)在城市的边缘规划了园林区,既可美化环境,又可成为民众的游览场所,是中国古代城市史上的一大创举。

(4)其形制是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设的典范,历代有许多文人学士进行过考证和研究。

(5)布局方式和规划制度,成为当时周边邻国效仿的典范,对中国封建社会都城建筑亦有深远影响。

3.与前代相比较唐代敦煌莫高窟艺术有哪些发展变化?

答: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唐代是莫高窟艺术发展的极盛时期。与前代相比,敦煌莫高窟艺术有了巨大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窟造像

莫高窟开窟造像之风至唐代达到鼎盛,现存三百余个隋唐窟。其中,典型窟的艺术特点多表现为:平面方形覆斗顶窟或盝顶窟,正面开一龛,或沿三壁设“凹”字形低坛,坛上塑像,并且出现了大像窟。

(2)莫高窟唐代壁画

①创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独特的经变画样式。经变画种类多至数十种,尤以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维摩变等突出,反映出大唐盛世人们对西方极乐世界生活的向往。

②在经变图中,人物造型、绘制技巧及画面场景的营造都达到空前水平。如盛唐103窟维摩变壁画轻施薄彩,重视线的表现力,人物组织具情节性,将人物动态和心理特征刻画的惟妙惟肖。

(3)莫高窟彩塑

①莫高窟彩塑达到技巧上的高峰,莫高窟造像采用泥塑加彩形式,形成独特的莫高窟彩塑艺术,与莫高窟壁画相结合,形成塑绘统一的完美效果。

②莫高窟彩塑菩萨像是其中的典型,在唐代莫高窟彩塑中体现出了更多的女性气质,这种气质的体现是通过各部细致的变化、不同的质感和色彩的对比,将整个彩塑雕像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塑造。

③如196窟的菩萨,上身袒露,端坐于莲台之上,一腿盘曲,一臂微举,体态的微妙变化和头部微倾相呼应,完美地表达出彩塑的精神状态。

(4)唐代的敦煌莫高窟艺术整体呈现出以下特征

①艺术风格走向世俗化

a.北朝的莫高窟造像、壁画和彩塑创作中,人物形象多呈现为西域人物特点,从人物着装到人物面相,都有西域地区特色。

b.在唐莫高窟的人物形象中,现实性因素逐渐增多,根据经典创作的佛像、菩萨天女形象直接来源于现实人物,其体态丰满,容貌端丽,具有动人的风貌,出现“宫娃如菩萨”的现象,反映出佛教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表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②创作技巧成熟

北朝流行的“张家样”和“曹家样”至唐代逐渐被以吴道子为代表的“吴家样”和以周防为代表的“周家样”所取代,这种风格的流行在唐莫高窟彩塑及壁画中均有表现,发展更为成熟,融合中原与外来因素,形成两种中原地区新的艺术样式,成为更加受人们普遍喜爱的道释画流派。

莫高窟的开凿,其初衷是为弘扬佛法,但却由千百匠师的创造出非凡的艺术成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社会现实的面貌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四、论述题

1.试述吴道子的艺术成就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答:吴道子,唐朝著名画家。画史尊称吴生,因其深信黄老道学,后改名为“道玄”。

(1)艺术成就

①擅画佛道人物,远师南朝梁张僧繇,近学张孝师,笔迹磊落,势状雄峻,生动而有立体感。曾作佛道宗教壁画三百馀间,情状各不相同。落笔或自臂起,或从足先,均能不失尺度;写佛像圆光、屋宇柱梁,或弯弓挺刃,不用圆规矩尺,一笔挥就。

②注重线条的运用,他的线条一向富有运动感和强烈的节奏感,注意整个画面气氛的统一与具有运动感的表现。所绘人物,善用状如兰叶或蓴菜条之线条表现衣褶,使有飘举之势,人称“吴带当风”又喜以焦墨勾线,略加淡彩设色,又称“吴装。”他还创作有“只以墨踪为之”的“白画”,为后世白描之先声。

(2)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①在唐代,吴道子独创的宗教图像样式,称为“吴家样”,是张僧繇“张家样”以后的一种新的更成熟的中国佛教美术的样式。

②吴道子在绘画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与拓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审美变化,所创“吴带当风”成为后世典范,因而享有“百代画圣”之誉。代表作有《地狱变相图》《送子天王图》《钟馗捉鬼图》等。

2.隋唐时期有哪些重要山水画家?分别叙述其风格特点。

答:唐代山水画不但从人物故事、宫阁楼台的背景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画科,而且到盛唐形成风格迥异的两种流派,形成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发展体系。唐代山水画形成风格不同的两大主要流派:以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为代表的青绿山水画派,其画法工致、赋色浓丽;以王维、张璨为代表的水墨山水画派,其笔迹豪放、水墨简淡。

(1)青绿山水画派

①展子虔

展子虔,隋代画家,是现在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其代表作《游春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独具风格的画体,亦是中国现存最古的卷轴山水画。该画用青绿重着色法画贵族春游的情景,用笔细劲有力,设色浓丽鲜明。图中的山水“空勾无皴”,但远山上以花青作苔点,已开点苔的先声。人马体小若豆,但刻划一丝不苟。此画已脱离了为山水为人物画背景的地位,独立成幅,反映了早期独立山水画的面貌。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②“大小李将军”

“大小李将军”指唐代青绿山水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李思训,史称“大李将军”,擅画青绿山水,笔力遒劲。画风精丽严整,以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作山水,细入毫发,独树一帜。在用笔方面,能曲折多变地勾划出丘壑的变化。法度谨严、意境高超、笔力刚劲、色彩繁富,显现出从小青绿到大青绿的山水画的发展与成熟的过程。它和同时期兴起的水墨山水画,都为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奠定了基础。代表作《江帆楼阁图》,通过致密的描绘,创造动人的意境,唐人推崇他的作品为“国朝山水第一”,是对青绿山水在艺术上的继续和发展。

李昭道,史称“小李将军”,被认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用线落笔甚粗,石与山都先以墨勾成,上加青绿。代表作《明皇幸蜀图》,表现唐明皇避难入蜀,在崇山峻岭中与其行从路途跋涉的情景。画面中对唐明皇的细节描绘,使重点人物与情景得到了突出。

(2)水墨山水画派

①王维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

王维的作品线条劲爽,用笔利落。以诗入画,从而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首创了破墨山水,尽去了以往山水画的浮华之气,仅用水墨渲淡而成,把原先以勾线为主的山水画,向水墨发展推进了一步。以水墨代青绿渲染,创“破墨”山水技法,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并且以辋川为题材,为文人山水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张璨

张璨,唐中期画家。

以水墨作山水松石。他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要通过摹写自然山水来传达人物的主观性情,对绘画中主客观关系作了深刻的概括。至唐代,山水画自立门户,形成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发展体系。

3.与前代相比较唐代敦煌莫高窟艺术有哪些发展变化?

答: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唐代是莫高窟艺术发展的极盛时期。与前代相比,敦煌莫高窟艺术有了巨大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窟造像

莫高窟开窟造像之风至唐代达到鼎盛,现存三百余个隋唐窟。其中,典型窟的艺术特点多表现为:平面方形覆斗顶窟或盝顶窟,正面开一龛,或沿三壁设“凹”字形低坛,坛上塑像,并且出现了大像窟。

(2)莫高窟唐代壁画

①创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独特的经变画样式。经变画种类多至数十种,尤以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维摩变等突出,反映出大唐盛世人们对西方极乐世界生活的向往。

②在经变图中,人物造型、绘制技巧及画面场景的营造都达到空前水平。如盛唐103窟维摩变壁画轻施薄彩,重视线的表现力,人物组织具情节性,将人物动态和心理特征刻画的惟妙惟肖。

(3)莫高窟彩塑

①莫高窟彩塑达到技巧上的高峰,莫高窟造像采用泥塑加彩形式,形成独特的莫高窟彩塑艺术,与莫高窟壁画相结合,形成塑绘统一的完美效果。

②莫高窟彩塑菩萨像是其中的典型,在唐代莫高窟彩塑中体现出了更多的女性气质,这种气质的体现是通过各部细致的变化、不同的质感和色彩的对比,将整个彩塑雕像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塑造。

③如196窟的菩萨,上身袒露,端坐于莲台之上,一腿盘曲,一臂微举,体态的微妙变化和头部微倾相呼应,完美地表达出彩塑的精神状态。

(4)唐代的敦煌莫高窟艺术整体呈现出以下特征

①艺术风格走向世俗化

a.北朝的莫高窟造像、壁画和彩塑创作中,人物形象多呈现为西域人物特点,从人物着装到人物面相,都有西域地区特色。

b.在唐莫高窟的人物形象中,现实性因素逐渐增多,根据经典创作的佛像、菩萨天女形象直接来源于现实人物,其体态丰满,容貌端丽,具有动人的风貌,出现“宫娃如菩萨”的现象,反映出佛教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表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②创作技巧成熟

北朝流行的“张家样”和“曹家样”至唐代逐渐被以吴道子为代表的“吴家样”和以周防为代表的“周家样”所取代,这种风格的流行在唐莫高窟彩塑及壁画中均有表现,发展更为成熟,融合中原与外来因素,形成两种中原地区新的艺术样式,成为更加受人们普遍喜爱的道释画流派。

莫高窟的开凿,其初衷是为弘扬佛法,但却由千百匠师的创造出非凡的艺术成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社会现实的面貌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4.唐代花鸟禽兽代表艺术家及其艺术特征有哪些?

答:(1)花鸟画

①薛稷

唐代花鸟画家,书法家,史称薛少保。尤擅画鹤,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鹤的形貌神情。创造了屏风画六扇鹤样:六种不同姿态的仙鹤,具有高昂的神韵,是时代风气的反映。

②边鸾

唐代长安人,官右卫长史。擅写活禽,山花园蔬,以牡丹第一,正面鸟雀第一,折枝第一称名画坛。花鸟设色鲜明,浓艳如生,所创花鸟画样晚唐在民间画工中广为流传。

在其之后形成宫廷富丽与民间野趣的分野。

(2)鞍马画

①曹霸

唐玄宗时期画家,能文善画,画御马和功臣像,被美称为曹将军。笔墨沉着,神采生动,由他修补的《凌烟阁功臣图》多次受到杜甫的赞誉。

②韩斡

唐代画家,擅人物、肖像、道释、花竹,尤精鞍马。主张不因循前人而师法自然,坚持写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代表作有《照夜白图》《牧马图》。

③韩混

唐代著名书画家,尤以画牛见长。他的画清新朴实,观察细致入微,注重写实而不事夸张,表现出严谨的现实主义风格。代表作有《五牛图》,用线勾勒,略施晕染。

5.唐代书法的主要成就主要有哪些?

答:背景:唐代社会鼎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唐太宗竭力推崇王羲之,并亲为作《王羲之传论》。唐代书法的主要成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楷法的确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三大楷书家。

①欧阳询

欧阳询,字信本,唐代三大楷书家之一。

a.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b.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c.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

②颜真卿

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人,人称颜鲁公,为人忠直,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

a.擅楷、行书,以大楷著称,浑厚雄强。颜体楷书,于圆满中见筋骨,笔力雄健,力沉势足,大气磅礴,树立了一代新风。

b.其正书笔画横平竖直,丰腴雄强,结体则宽博大度,字字谨严,颇有庙堂气,被视为千余年来书学典范。

c.楷书作品有《东方朔画赞》(早期),《中兴颂》(成熟期),《颜家庙碑》(晚年),以及《自书告身》《祭侄文稿》《争座位帖》(行草书)。

③柳公权

柳公权,字诚悬,晚唐书法家,以楷书著称。

a.柳公权的书法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与颜体不同,更偏重骨力,时有“颜筋柳骨”之誉。

b.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

c.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蒙诏帖》。

(2)行书觉醒:初唐欧、虞、褚等人的行书创作。

①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初唐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诗人、政治家。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a.他的字用笔圆润,外柔内刚,结构疏朗,气韵秀健。

b.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蝉》。

②褚遂良

褚遂良,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

a.工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b代表作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

(3)草书的再飞跃:张旭、怀素的“狂草”。

①张旭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以草书著名,史称“草圣”。嗜酒,每大醉后作书,世称“张颠”。

a.书家全凭意气,虽千奇百怪,而求源流,无一笔不合规矩,其草书被列为“三绝”。

b.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

c.他的字奔放豪逸,笔画连绵不断,有着飞檐走壁之险。草书之美其实就在于信手即来,一气呵成,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

d.作品落笔力顶千钧,倾势而下,行笔婉转自如,有急有缓地荡漾在舒畅的韵律中。代表作有《古诗四帖》。

②怀素

怀素,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草书别创一格,自称受夏云涌动启发。

a.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b.代表作有《自叙帖》《食鱼帖》《苦笋帖》。其中《自叙帖》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如急风骤雨。

(4)书论体系的奠基与成熟:孙过庭、张怀瑾

①孙过庭

孙过庭,名虔礼。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代表作《书谱》,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书理的阐述与书法技巧的探索产生不小的影响。

②张怀瓘

张怀瓘,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

代表作《书断》,论书广博,评述精要,能史论结合,形成新的论书体例。

6.唐代人物画有哪些代表艺术家?请分析他们的艺术特征及风格。

答:(1)阎立本

阎立本,唐代宫廷画家,善画道释、人物、山水、鞍马,尤以道释人物画著称。

①工于写真,尤擅故事画,取材多是贵族、官宦以及宫廷历史事件。

②作品笔法圆劲,气韵生动,能从画中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历代帝王图》通过人物外貌特征的刻画,揭示出不同帝王的心态,气质和特征。

③擅长政治题材,阎立本的不少创作活动与初唐政治事件有密切关系。《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的联姻事件。

(2)吴道子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早年孤贫喜欢作画,未及弱冠便能“穷丹青之妙”。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十指钟馗图》等。

①早年用较工细的技法,成熟时具有豪放的特点。

②擅画佛道人物,远师南朝梁张僧繇,近学张孝师,笔迹磊落,势状雄峻,生动而有立体感。

③所绘人物,善用状如兰叶或蓴菜条之线条表现衣褶,使有飘举之势,人称“吴带当风,”又喜以焦墨勾线,略加淡彩设色,又称“吴装。

④结合内容的表现和形象的创造,运用线条上,渗透着强烈的感情,富有运动感与节奏感,提高了绘画中的诸种表现因素的统一。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时,注意整个画面气氛的统一与具有运动感的表现。

(3)张萱

张萱,唐代画家,开元年间可能任过宫廷画职。以善绘贵族仕女、宫苑鞍马著称,在画史上通常与另一稍后于他的仕女画家周昉相并提。代表作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

①宫怨题材的绘画,着意描写宫廷妇女被遗弃的冷落寂寞,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也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倾向。

②他画仕女尤喜以朱色晕染耳根,画婴儿既得童稚之形貌,又有活泼之神采。画贵族游乐生活场景,不仅以人物生动和富有韵律的组合见长,还能为花蹊竹榭,点缀皆极妍巧,注意环境和色彩对画面气氛的烘托和渲染。

③他的人物画线条工细劲健,色彩富丽匀净。其妇女形象代表着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貌。《捣练图》描写了从事制练劳作的贵族妇女,画面上几组人物相互间的联系自然而生动,动态徐缓,仪态娴静,一些细微的动作描写尤为具体生动。

(4)周昉

周昉,字仲朗,一字景玄,唐代画家。代表作有《五星真形图》《杨妃出浴图》《妃子数鹦鹉图》。

①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题材主要表现贵族阶级的生活,所画仕女多为浓丽丰肥之态。

②他也是一名宗教画家,创造的“水月观音”之体成为广为流传的佛画样式,被称为“周家样”。

③人物形象刻画准确,揭示出人物的心理和性情,概括了盛中唐人物画的特征,体现出对社会现实与人物心理状态的深刻理解。

第6单元 五代两宋时期美术

(公元907年至1279年)

一、名词解释

1.灵岩寺彩塑

答:灵岩寺彩塑为中国古代寺庙著名彩绘泥塑,存于山东济南市长清灵岩寺千佛殿内,共有四十尊彩塑罗汉。古代艺术家们在塑造这些罗汉像时,打破传统的佛教造像模式,侧重于写实,具有浓郁的世俗气息和现实生活情趣,以形写神,以神表情,以情现心,重在体现每尊罗汉的个性与特点,重在刻画出罗汉的内心世界,使之真实、生动,更接近于生活。他们高与真人等,形貌上可看出不同年龄、阅历及性格特征,眉目神情生动入微,呼之欲出。此外,人体与衣饰的关系处理也非常得当,线条的曲直、虚实与起伏,动作瞬间的衣褶变化,织物的质感,都表现的准确而生动,节奏感极强。这些彩塑罗汉像体现了宋塑高度的写生水平,塑像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僧人形象而较少“佛性”,体现了宗教雕塑的世俗化倾向。

2.晋祠圣母殿彩塑

答:晋祠圣母殿彩塑为塑造于宋代晋祠圣母殿内的彩绘泥塑,是为祭祀西周武王后、唐叔虞之母邑姜所建。在圣母殿中塑圣母及四十二个侍从像,殿内正中帐内为圣母坐像:圣母坐木制方座,头戴凤冠,面部静谧慈祥,双腿盘坐,双手隐于袖中,一置胸前,一置腿上,蟒袍自两膝向下沿方座垂下,整个塑像呈稳定的三角形,形态显得特别端庄。塑像既吸收了佛教造像的传统,又据不同题材有所变化。座后屏风皆绘以水波纹装饰,也是宋代流行的手法。侍从相中有侍女三十三尊,手中各持一物,各守职事。她们面庞丰满,眉宇间细微的起伏都


关键词:中国美术史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