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考研真题试卷答案

二、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艺术的主体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体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主体性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

(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由于创作主体自身的经历、知识结构、教育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作者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同样是画马,韩干的《照夜白图》表现得硕大丰满,赵孟颊的《秋郊饮马图》则表现得健美活泼,而徐悲鸿的《八骏图》则显得潇洒骏逸。

(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从审美主客体关系角度来看,因为创作者主体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不同,其对作品客体的投射就不一样,这就造成了作品的独一无二性。同样是描写月光之夜景,贝多芬的《月光》轻盈抒情,德彪西的《月光》则朦胧诗意。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社会功利性,又有个人直觉性,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由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与性格气质不同,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不同,在审美感受上就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差异,使艺术欣赏打上欣赏主体的烙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4)艺术传播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除了创作者和欣赏者之外,传播者在对原创作品进行传播的时候,必然也要涉及解码和再编码的问题,会出现传播者自身对原创作品的理解,然后融合自己解读的二度创作,最后生成了新意义的作品,并传播给受众。比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俞丽拿、盛中国、吕思清、薛伟等著名演奏家都演奏过,但是处理手法明显不一样,给人的感觉也就不同。

2.谈谈对“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解。

答:巫术说是20世纪以来西方艺术起源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巫术,是一种对自然的依赖诉诸固定仪式而产生的艺术行为。

(1)巫术说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他认为,原始巫术根植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在原始人看来都是有灵的,并且都可以与人交感。基于对肉食对象的崇敬心理,原始人类在对猎物表达敬意之时,总会进行一番仪式活动——即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约定俗成的有目的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

(2)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人类学名著《金枝》中也提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他认为,早期人类企图利用巫术控制自然界,在失败之后又求助于宗教;当崇敬神明也无效时,就只能发展各门科学来理解自然。

(3)英国学者哈里森在其著作《古代艺术与仪式》中认为,作为欧洲古代艺术代表的古希腊悲剧源于酒神节上纪念酒神死亡与再生的仪式,后来逐渐加入演员和情节,就由巫术仪式演变为悲剧诗了。

(4)美国美学家托马斯·门罗在《艺术的发展及其他文化史理论》中提出,原始歌舞常常为了巫术的成功,采用一种交感式的仪式,比如祈求下雨就泼水,祈求打雷就击鼓,祈求捕获野兽就扮演受伤的野兽等。

(5)艺术史学家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也提到原始舞蹈与交感巫术之间有联系。他认为,当北美印第安人、卡菲尔人或黑人在表演舞蹈时,这种舞蹈全部都是对狩猎活动的模仿。

(6)科林伍德在他的《艺术原理》中认为,巫术一词通常根本没有明确的含义,它常被用来表示原始社会中某种实用的倾向或某些实际的活动,可是巫术与艺术之间的相似是既强烈而又接近的,巫术活动总是包含着像舞蹈、歌唱、绘画或造型艺术等活动。

3.艺术鉴赏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的审美心理活动?

答:艺术鉴赏过程中会设计到审美的定向与期待、审美知觉和审美理解等心理活动。

(1)定向与期待

①定向。从主体内在接受和欣赏的过程看,当主体准备去观赏某一艺术作品,或在面对艺术作品的时候,同样必须有与艺术作品这一对象性质相符合的心理定向,才能进入接受和欣赏状态的过程中,同时他的注意就有了相应的方向。

②期待。定向产生后,接受者对将要接受的艺术作品,也就会产生相应的期待。期待是比心理定向更进一步的接受和欣赏的心理准备状态。接受者接受期待的深度与广度是建立在过去已有接受和欣赏经验基础上的。接受者的审美经验越丰富,对当时艺术界的情况和艺术史知识知道得越多,他对即将接受的艺术作品的期待水平就越高。期待能使接受者处在一种激动而兴奋的心理状态中,是对即将得到一次美的享受、心灵的净化和洗礼的向往之情。

(2)审美知觉

①完形。接受者面对艺术作品时,最初感知到的是作品中可视的形态、形象和形式,完形心理学认为,接受者对作品外在形式的感知并不是散乱无序的,这首先是因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就是按照审美知觉模式进行的,从而使作品本身就具有完整性和有序性。对于视觉艺术来说,一般接受者对于写实性的作品形式结构的整体把握是相当困难的。

②弥散性。在对艺术作品视、听知觉的接受过程中,与完形相反的另一面,即弥散性。这是在接受和欣赏艺术作品时,接受者不是有意识地去从复杂的形式结构中抽取、完形、简化出一个简单明了的形式结构,而是把视觉和听觉弥散在作品的细节上,去感受笔触、刀法、声音、动作的韵味,颜色的细微差别,光影之间的微妙过渡等。

4.简述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答: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来讲,艺术教育的任务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人的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2)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地位与作用,是因为它可以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3)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由于艺术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因而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情感的培养与提高,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三、作品分析题(共3小题,任选1,共20分)

1.分析阿炳《二泉映月》的创作特色。

答:《二泉映月》,二胡独奏曲,华彦钧创作。作者是无锡流浪艺人,双目失明。这首乐曲原名“依心曲”,是作者沿街行乞时所奏,仿佛在倾诉自己坎坷的一生,后来他人根据当地惠山泉的别称将其改为现名。乐曲开始展示了主题,此后进行了5次变奏,由最初的深沉逐渐转为激动,将音乐展衍开来。该曲由作曲家改编为同名的弦乐合奏曲。

(1)《二泉映月》由阿炳所创,也由他亲自演奏,他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潇洒磅礴,苍劲有力,刚柔并济,感人至深,在演奏该曲时,阿炳运用二胡的五个把位,并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在变奏中起伏跌宕,情景交融,将意境展现得无比深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2)在弓法上,阿炳以短弓见长,经常一字一弓,音量饱满,坚实有力,如切分弓、颤弓、顿弓、提弓、小抖弓、断弓等。他的连弓用得不多,但很有特点,他吸取了戏曲音乐中弦乐的运弓方法,由弱拍进入强拍,形成弓法上的切分进行和延留进行。凡是在较长的音进行时,他持弓的右手有力有轻有重,这样既保持了浑厚的音色,又有比较明亮的效果。

(3)在指法上,阿炳应用的是民间演奏中的定把滑音,在演奏时左手始终放在二胡的第二把位上,在第一、三把位上的旋律多采用滑音演奏,这种技巧既减少了频繁的换把次数,又能通过手指滑弦效果使旋律的进行更加浓郁连贯。其食指、中指滑音的应用,丰富了旋律的韵味,抠揉、压揉、不揉的相对比较及颤音、打音、带音、大小滑音、原位上下滑音和各种装饰音的灵活运用,加深了二胡演奏的表现力。

(4)全曲的速度比较统一,但力度的变化却相当大。阿炳根据感情的需要随心所欲地运弓,运弓的强弱起伏配合以左手的按弦,通过指力的轻重造成音的顿挫,让人听起来感到连中有断,音断意不断,曲调显得更为生动、富有活力。

著名二胡理论研究专家赵砚臣先生曾这样总结阿炳的演奏风格:“行弓沉涩凝重,力感横溢,滞意多,顿挫多,内在含忍,给人以抑郁感、倔强感,表现了一种含蓄而又艰涩苍劲的美。”

2.分析德洛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的绘画特点。

答:《自由引导人民》是一幅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洛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油画作品,是浪漫主义代表画作之一。该画作在1831年的巴黎沙龙会展上第一次正式对外进行展览,于1874年被卢浮宫博物馆收藏。

(1)《自由引导人民》描绘的是硝烟弥漫的场面,画面中有受伤的、死去的人,却依然无法掩饰住人民为自由而战的渴望。整幅油画气势磅礴,色彩明暗对比强烈,结构紧凑,用笔奔放,充分展现了浪漫派绘画的风格特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用暗色作为主题,再加上神与人的共同奋斗,给人一种模糊、神秘的感觉。

(2)《自由引导人民》采取了顶天立地的构图形式。倒在地上的尸体、战斗的勇士以及高举法兰西旗帜的女子,构成了一个稳定动势的三角形,他们身后都是一往无前的战士,远处的建筑是巴黎市中心的标志—巴黎圣母院。

(3)以一个象征自由的女性形象为主体,德拉克洛瓦的浪漫气质造就了这样一个袒胸露乳的女子形象,招呼着后方的人民,将神话中的自由女神与浴血奋战的人民安排到一起,她长着希腊雕塑般的轮廓,穿着朴素古典的衣着,与周围身穿现代服装的男士们相比,她更像是一个抽象的人,代表着最高的精神与意义。

(4)女子的右方是一个持着双枪的青年,急速向前奔跑,表现了为自由而全民参战的情景。一名受了重伤的青年工人正抬头仰望自由女神的三色旗,前景右侧有两名政府军的士兵倒毙在地上,左边躺着一位为自由而献身的起义者,他们手持武器,踏着血迹和尸体奋勇前进。她的身后有两个工人挥舞着尖刀,表情刚毅,显示出愤怒的神色。人群上方则是阴霾的天空。画家将他本人也画到作品里面,头戴高礼帽,身穿燕尾服,手中紧握长枪,大声疾呼,号召人民以伟大的过去为榜样,起来进行斗争,驱逐外国侵略者。

整部作品展现的是,尽管革命遭受挫折,欧洲上空黑云滚滚,仍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自由终将到来。该作品成为代表法兰西民族精神的标志。

3.从艺术语言、艺术形象或艺术意蕴这三个层次中选择一个层次,对宫崎骏的《千与千寻》或其他作品进行分析。

答:《千与千寻》是宫崎骏执导、编剧,吉卜力工作室制作的动画电影,影片于2001年7月20日在日本正式上映,讲述了少女千寻意外来到神灵世界后发生的故事。本片荣获2003年奥斯卡最佳长篇动画,同时也是历史上第一部也是至今惟一一部以电影身份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动画作品。其艺术意蕴具体如下:

(1)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

①《千与千寻》在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时避免了激进论调,以更为平和的方式表达。河神是被破坏的自然的第一个代表。因为体内沉积了大量的垃圾,河神浑身恶臭,被汤屋的人误会为腐烂神,直到千寻帮助他排出污物才恢复真身;白龙最初也是琥珀川的神明,从剧情推测,曾经的琥珀川被人类的建筑物所取代,才迫使他化身少年白龙向汤婆婆学习魔法;千寻刚刚进入汤屋时,人类的味道很容易被识别。在那个世界,人类的气味被形容为“臭味”这一设置也是导演对人类的嘲讽。

②宫崎骏批判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借助千寻与白龙的友谊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千寻幼时溺水,得琥珀川神力未死。多年后身为白龙的琥珀川忘记自己的名字但仍认识千寻,并帮助千寻拯救父母。白龙受诅咒,千寻为报恩勇敢挺身,白龙得到钱婆婆的原谅,也记起了名字。两人弥足珍贵的友谊使各自得到拯救。

(2)讽刺人类的贪欲,强调劳动的价值

①千寻的父母因贪吃变成猪,汤屋的员工们见钱眼开最终得到的只是泥土变成的金子,汤婆婆是利欲熏心的“典型”,这些都是宫崎骏着意批判的对象。相比之下,没有贪欲的千寻保持了人形,拯救了父母,她拒绝接受无脸男的金子,也使无脸男最终醒悟。宫崎骏否定人类贪婪欲望。

②讽刺贪欲的同时,宫崎骏肯定了劳动的价值。千寻初到汤屋,白龙让她求汤婆婆给她一份工作,“你要说再辛苦也愿意等工作的机会,这样她就没有办法对你下手。”汤婆婆也说“如果你抱怨想回去,我就把你变成猪。”汤屋辛苦工作让千寻更快成长,她的尽责得到河神的奖励,那颗丸子也成了拯救无脸男和白龙的关键。坚持朴素生活的钱婆婆请千寻一行人帮助她纺线,说魔法做出来的东西一点用都没有,靠朋友的劳动做出的头绳能为千寻带来力量。

(3)让孩子独立成长,肯定“同伴精神”

①千寻最初是个任性、爱哭鼻子、不懂礼貌的女孩,在汤屋的工作让她学会独立,懂得尊重,并通过自己的善良和决心拯救了父母和白龙,赢得大家的喜爱、认同与尊重。导演借此为青少年树立起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

②千寻在缺少父母的情况下得到成长,并且以自己的力量拯救了父母。在宫崎骏很多电影中均可以感到,他是批判成人世界的,而且更愿意孩子们独立成长。宫崎骏着重在电影中表现友谊。

总之,从艺术意蕴的角度来说,《千与千寻》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讽刺人类贪欲与肯定人类劳动等深层次的意蕴。这是一部借助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和场景的塑造,来批判现实社会的经典之作。

四、综合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如何理解艺术批评和艺术鉴赏两者之间的异同和关系?它们对艺术创作有什么作用?

答:(1)艺术批评和艺术鉴赏之间的异同

①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的相同点

批评和鉴赏的对象都是艺术作品,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批评式的接受即艺术批评是建立在鉴赏性接受的基础上的,是欣赏式接受方式的深化,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特征;艺术批评以各种方式反作用于艺术创作和欣赏性的接受方式,即艺术鉴赏,成为调节艺术创作和大众接受之间的重要中坚力量。

②艺术批评是艺术接受的一个层次,与艺术鉴赏有着很大区别

a.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艺术作品欣赏性的接受方式主要是一种直觉活动,在接受过程中,欣赏者一直保持着对作品感性形象完整性的感知,关注作品的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并且个人的审美趣味和爱好在欣赏性接受中起着主要作用,欣赏性接受是一种直觉性、主观性和享乐性都较强的接受方式。

b.批评性的接受方式即艺术批评,主要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它必须从一定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重建作品内部各因素,以及作品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艺术史之间的联系,并在这种联系中来分析、阐释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作品的得失、作品的艺术特征、作品所包含的艺术规律等问题。

(2)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对艺术创作作用

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艺术批评以艺术鉴赏为基础,同时艺术批评反作用于艺术鉴赏活动,是调节艺术创作和大众接受之间的中介力量。

①艺术批评对艺术创作的作用

a.在艺术家的创作与大众接受之间起沟通、调节和引导的作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艺术家需要广大读者、观众、听众和批评家的帮助,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

b.艺术批评还能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批评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进而影响艺术的接受。

c.艺术批评对艺术创作的调节还体现在对作品的社会接受效果进行考察这个方面。

②艺术鉴赏对艺术创作的作用

a.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b.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c.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在这种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中,鉴赏主体同样可以享受到创造的愉悦。

总之,艺术批评和艺术鉴赏二者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艺术创作,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好的条件。

2.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有哪些,举例说明。

答: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进步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艺术领域,科技的发展对艺术的影响也是翻天覆地的。情动于内而发乎于外,艺术的表现方式也因为科技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多元化、技术化、形式化,感情的多样表征便是科技对艺术带来的影响之一;而在艺术创作、艺术传播、艺术欣赏、艺术思维、艺术审美等诸多艺术活动环节,科技都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当然,技术理性的发展也备受当代学者的批判,因而对技术文化需要全面的看待。

(1)科技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

从艺术创作角度而言,科技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和种类。

①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的物质技术要求,只是传统的艺术创作在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上不如今天这么明显而已。某些艺术门类,其本身就是科技的产物,比如电影、电视,只有依赖于光学、电学、声学、化学等多门自然学科的发展,才能使得影视艺术的视听本体之存在成为可能。

②在当今的数字时代,某些艺术创作则更多地依赖于电脑:运用3D等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可以比手工创作更快、更简便地绘制艺术形象;运用制谱软件和相关的数字音频处理技术,可以自由地创作曲谱并由电脑模拟交响乐队获得相关效果。可见,当前艺术传达的媒介的科技化之态势愈演愈烈。

(2)科学技术提供了更为完整、精确的观察方式

科学技术提供了一种更完整、更精确的观察客观事物的方式,这些手段在艺术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艺术的表现力。

以电影的出现为例,传统戏剧艺术由于受到演出场地、时间、观赏方位等条件的限制,很难微妙地表现艺术形象的心理活动,也很难表现跨时空的事件和场景,表演者甚至必须以夸张的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来进行表演,否则剧场中的观众就难以感受到剧情和人物性格。电影借助于光学技术和电子技术对演员的表演和场景进行表现,它不仅可以用镜头的推拉摇移细致地刻画人物,而且还能跨时空地叙事,直接表现复杂的故事情节。

(3)技术物品开始具有审美效应

技术物品的发展除了有自身的功能主义目的之外,也开始兼具审美效应,从而使得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可能。

德国学者沃尔夫冈·韦尔施写道:“在我们的公共空间中,没有一块街砖,没有一柄门把手,的确没有哪个公共广场,逃过了这场审美化的蔓延。让生活更美好是昨日的格言,今天它变成了让生活、购物、交流和睡眠更加美好。”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技术的审美效应。

(4)科学技术创造了更多样的文化环境与传播手段

科技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广阔天地;科技中的理论发现对艺术观念产生影响,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在艺术理论中的用途。

(5)对工业技术的批判

来自人文阵营的一些知识分子站在对人性、审美、诗意、情感、创造的肯定的立场上展开了对工业技术的批判。

技术理性的发展也备受当代学者的批判,他们指责工业技术用物质毁灭了人性,用数据毁灭了审美,用批量复制毁灭了创造精神,用技术理性毁灭了情感。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对工业技术的批判集中在对技术理性造成的精神异化的批判。

总之,从工业技术在近现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作用来看,科技与审美之间的关系既非相互排斥也非彼此同一。科学技术通过影响人类的生活世界而影响人类的行为方式,继而影响人们的感觉、观念,包括审美观念。因此,对科学技术对艺术文化的影响需要全面地看待。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艺术基础

第1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一、填空题

1.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关系,这是______提出的著名论断。

【答案】马克思查看答案

2.推动艺术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

【答案】人类的生产劳动查看答案

3.在中外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主要有______、______和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答案】客观精神说 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查看答案

4.艺术再现所强调的“真实”性,不仅包括生活真实,也包括______。

【答案】艺术真实查看答案

5.艺术典型是指普遍性与______、偶然性与______的两个“有机统一”。

【答案】特殊性 必然性查看答案

6.不仅指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面和意境。

【答案】艺术形象查看答案

7.艺术形象是主观与______、内容与形式、个性与______的统一。

【答案】客观 共性查看答案

8.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______、______和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内容美和______的统一。

【答案】真 善 形式美查看答案

9.典型包括______、______。

【答案】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查看答案

10.典型化的目标,是要达到用个体的面貌来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品格,达到______和______的统一。

【答案】个性 共性查看答案

11.法国18世纪评论家布封在《风格论》中提出“______”的著名观点。

【答案】风格即人查看答案

12.提出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是著名画家______。

【答案】齐白石查看答案

二、选择题

1.决定艺术存在的根本因素是(  )。

A.科学文化

B.社会意识

C.法律制度

D.经济基础

【答案】D查看答案

2.艺术的认识作用基于(  )。

A.艺术作品的形式

B.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C.艺术作品的语言

D.艺术作品的主题

【答案】B查看答案

3.艺术世界来源于(  )。

A.现实世界

B.虚幻世界

C.物质世界

D.精神世界

【答案】A查看答案

4.艺术真实来源于(  )。

A.创作真实

B.人类理想

C.生活真实

D.灵感

【答案】C查看答案

5.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美学著作是(  )。

A.《诗学》

B.《美学》

C.《诗品》

D.《崇高》

【答案】A查看答案

6.“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重要美学命题的提出者是(  )。

A.亚里士多德

B.康德

C.叔本华

D.黑格尔

【答案】D查看答案

7.提出“境界论”的中国近代文艺理论家是(  )。

A.鲁迅

B.王国维

C.胡适

D.宗白华

【答案】B查看答案

8.德国美学家黑格尔的重要美学论著是(  )。

A.《判断力批判》

B.《美学》

C.《论崇高》

D.《小逻辑》

【答案】B查看答案

9.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要驱除(  )。

A.诗人

B.政治家

C.工匠

D.军人

【答案】A查看答案

10.“美是生活”是(  )提出来的。

A.柏拉图

B.恩格斯

C.车尔尼雪夫斯基

D.康德

【答案】C查看答案

11.黑格尔在《美学》中曾经讲过:“(  )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

A.意蕴

B.典型

C.艺术形象

D.情境

【答案】A查看答案

12.提出“童心说”这一文艺思想的学者是(  )。

A.郑板桥

B.袁枚

C.李贽

D.张璨

【答案】C查看答案

13.画论上的“气韵生动”是(  )提出的。

A.谢赫

B.顾恺之

C.吴道子

D.黄公望

【答案】A查看答案

14.在诗学理论中,提出体现艺术情感特征和形象特征“滋味说”的是(  )。

A.严羽

B.刘勰

C.曹丕

D.萧统

【答案】D查看答案

15.下列关于意境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境有若隐若现的朦胧美、有限无限的超越美和不施不设的自然美

B.意境重再现、重写实,典型重表现、重抒情

C.意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同时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情

D.意境是主观情感的产物,是情和意的统一

【答案】A查看答案

16.关于艺术本质的表述,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以载道”说是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主观创造精神

B.严羽的“妙悟”说和袁宏道的“性灵”说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C.艺术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的审美主客体的统一

D.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主观情感的表现

【答案】C查看答案

17.关于艺术审美性问题,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艺术的审美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

B.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创造者的能动创造,改变了事物本身“丑”的性质

C.艺术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起来,所以艺术美高于现实美

D.艺术的审美性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

【答案】B查看答案

18.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提出了(  )说。

A.境界

B.境灵

C.格调

D.神韵

【答案】A查看答案

19.“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此话作者是(  )。

A.毕加索

B.罗丹

C.托尔斯泰

D.黑格尔

【答案】B查看答案

20.把艺术看做是一种生产方式或生产形态,是(  )的独特发现和一贯见解。

A.主观唯心主义

B.旧唯物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马克思主义

【答案】D查看答案

三、名词解释

1.艺术

答: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活动。作为一种生产,艺术是感性的、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其特有的目的。

2.艺术生产

答: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它具有生产的一般性质,但决定其艺术生产本质的,并不是其物质生产性质,而是其精神生产性质。马克思明确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概念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3.主体性

答:主体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甚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此,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主体性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4.形象性

答: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因为它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文字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5.审美性

答: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6.艺术形象

答: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艺术家根据社会生活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经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蕴含情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的内涵是:艺术形象是艺术家的创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生动的图画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7.艺术典型

答:艺术典型是指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具有广泛深刻的共性,并达到了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的艺术形象体系。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形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也就是既概括出事物与人物的普遍性和共性,又具备鲜明的、生动的个性和特殊性。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


关键词:艺术硕士考研